高中政治教學反思隨筆

政治學是專門以政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研究政治行為的理論和考察權力的獲得與行使。那高中政治要如何教?又該如何反思?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高中政治教學反思隨筆,一起來看看。

高中政治教學反思隨筆篇一: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反思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弊端,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政治教師,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的試行為我們解決這一弊端提供了機遇。可當我們冷靜、仔細地觀察作為培養人的主陣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時,發現存在著如下兩種情形:一是在各類公開課、優質課、評比課中存在著以追求吸引和滿足學生感官刺激為目標的教學傾向,還美其名曰為“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二是在日常教學課堂中存在著以各類考試分數為目標的教學追求,瀰漫著一心提高考試技能的濃厚氣氛。這些值得提醒廣大一線教師。

一、“吹氣球式”課堂教學

在許多常規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大多數時候只採用講授為主的單一形式傳授知識和解題技能,學生得到的是暫時性的知識擴充和解題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試過後大部分還給了教師。我們稱之為“吹氣球式”課堂教學,即學生如同“氣球”,在學習期間,教師不斷地對著“氣球”吹氣,吹到一定程度後,放手讓其衝出去,即參加各類考試;不論沖得遠還是近——考上或考不上,沖完後,氣球中的氣也就泄完了,學生腦中仍空空如也。這是完全背離新課程理念的。

這些教師一般採用這樣的講解策略:首先檢查學生過去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然後呈現新的內容,並使用大量的時間予以講解;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以鞏固新的學習內容;最後布置較多的作業來強化訓練,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都知道,在不同的課型下存在著因採取不同教學策略而產生不同教學效果,但就此就認為策略和效果之間存在著機械的一一對應關係,則是一種簡單化思維。一位優秀的教師面對日益豐富、充滿靈性的課堂教育教學實踐,必須在課堂教學策略上樹立“棄佳求適”觀念。換句話說,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面對眾多的教學策略,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應該針對不同教學內容,依據教學設施、自身及學生特點加以分析、選擇,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思考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操作時,筆者以為堅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學策略要與教師的教學風格相對應。不同風格的教師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對同一教學目標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才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既讓教師自身得到成長,也使學生得到發展,以杜絕“東施效顰”的不良現象。2.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匹配。這裡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對學生來說不很熟悉,帶有一定的不適應性和挑戰性。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戰勝不適應性和挑戰性以顯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滿足自己的成功欲,從而得到發展。3.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論主要涉及人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語言交流及價值觀等。不同的教學策略所提供的環境會對學生上述天性的發揮產生不同的影響,既可能使學生原有的天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潛能受到壓制甚至被扼殺。所以不論是發現策略還是講解策略,對不同的學生和教師而言,都存在著合理性,只要套用得當都能成為最佳的教學策略,不必強硬搭配。

我們經常看到教師採用如下課堂教學程式:教師先拋出帶有爭議或有新意的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等活動;在討論期間教師關注學生的具體反應,適時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是否達到要求;最後設定情境,為學生將新學到的內容套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供機會。很明顯,上述課堂教學活動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教學以發現教學策略為主,這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構想。

二、“洋蔥式”課堂教學

在各類公開課、比賽課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教師採用非常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極力營造熱鬧的教學氛圍,以此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進而爭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實際教學效果和主觀期望並不一致,學生得到的可能多為頭腦中的快樂體驗。我們把他稱之為“洋蔥式”課堂教學,即如果我們將教師的教學形式一層一層剝去,始終不會出現有價值的“核心”。換句話說,只見各種形式的輪流上場表演,不見真實的教育教學內容,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於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但如果營造氛圍只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會形成放任自流,一盤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我們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並加以制止。因此,氛圍的營造要堅持適度原則,我們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卻不能把自己等同於學生,這樣才能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師們能夠腳踏實地地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和創新嘗試。有些老師認為教科書厚、教學內容太多,而課標規定的課時太少,實際上這有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師仍逐頁逐句照搬教科書,加上一開始試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科書時,擔心高考,不少老師“舊鞋”之外套“新鞋”。我們高中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勇於做政治教學改革的實踐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高中政治教學反思隨筆篇二:高中政治公開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考察,著眼於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行為之依據的回顧、診斷、自我調控,以達到對不良的教學理念、方法和策略的改善和最佳化,不斷加深對學生學習規律的認識與理解,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現在,反思已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能促進教師個人專業化發展,提高理論與實踐水平,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本人作為一名政治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不斷探索有關教學的理念、方法、目的以及教學心態等方面的問題,將教師的“會教”與學生的“會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變學生的“苦學”為“樂學”,使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感性經驗而不進行理性思考,那么他原有的教育理念及不當的教學行為就很難改變,即使是有20xx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教學工作的20次重複;如果不從經驗中進行教學反思,吸取經驗教訓,或許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無法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師。由此可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

二、教學反思的主要策略

根據反思的內容可分為:教學理念反思、教學方法與技巧反思、教學心態反思等。

1、反思教育理念。有人認為: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不足,而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先進與否。因為有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如果一個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後,而工作熱情又很高,那么對學生的傷害往往就越大,正是“好心辦成了壞事”。因此,當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時,教師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否落後於時代的需要。傳統理念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其絕對權威地位不能受到半點挑戰,學生的一切活動均需圍繞教師這個"圓心"作等距離運動,不能越雷池半步,因而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完全被抹殺。學生只是被看作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是教師在“現代化工廠”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受到學生的歡迎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作為一名當代的政治教師,特別是在新一輪課改正在進行的前提下,必須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理念,把學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獨特個性的、有巨大發展潛能的人。這樣才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學生出現的一些錯誤,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真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理念,善待學生,少一點批評與指責,多一點讚揚與欣賞,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都能找到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本人前幾年雖然沒有擔任班主任工作,但每年都有畢業的學生來校看望。原因就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岐視“差生”,相反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卻能給予更多的關愛,主動和他們進行溝通。

2、反思教學方法與技巧。好的教學方法與技巧能對學生產生一種吸引力,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而教師的“填鴨式”教育,雖然也能使學生了解,但效果就有明顯區別。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進行反思。教學方法和技巧的運用,關鍵是看教師運用的是否得當,即是否符合教學目標、學生的思維和年齡特徵以及教師自身的實際情況等,尤其要看是否貫徹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它不在於一堂課問多問少、講多講少、練多練少,而在於問、講、練的過程中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內在的動力,否則就難免不陷入形式主義。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就需要教師有恰當的教學方法和高超的技巧來啟發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例如本人在上《貨幣的職能》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討論貨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其次讓學生總結;最後本人小結引入課題。那一節課,學生思維活躍,課後學生反應良好,本人也教得輕鬆。因此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時,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和自己的教學特長、學生的實際特點相結合,要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地進行調整,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3、反思自己的教學心態。由於競爭越來越激烈,教師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

日益增加,使得不少教師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傷害,心理健康問題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以外顯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教學方法簡單、粗暴,沒有耐心;教學缺乏激情,呆若木雞;過分看重學生的分數,而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等等。因此,對教師個人而言,外界的壓力並非一時所能改變,關鍵在於自己要能以某種方式坦然面對壓力和心理困擾,緩解緊張,學會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通過改變對事物、事件的評價、看法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放棄或調整某些欲望、目標,以減少“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差距。心態平和了,功利性減少了,就能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善待學生的一些不足之處,就是批評學生的方式也講究藝術了,這樣反而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意想的結果,真可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本人剛開始走上講台時,恨不得把自已所學的知識全教給學生,有時學生不能接受,經常埋怨學生,結果就可想而知。後來一想,凡事有一個過程,做事須一步一個腳印,心態調整了,上課的氣氛開始好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始提高,學習成績自然也提高了,當年的文理科兩班的會考合格率均在95%以上。

當然,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教師去進行教學反思,如教師的專業知識等。對於政治學科而言,不少學生認為空洞的說教多,理論性太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尤其要靈活地處理好教材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關係,即深奧的內容通俗化,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理論的內容實際化等,才能使學生願意接受你的教育,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

三、積極培養教育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

1、加強理論學習,以先進適用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提高反思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這樣可以少走彎路,提高反思效率,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2、以同事為鑑。把其他教師作為自己反思的一面鏡子。通過對照反思,及時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要善於吸取他人的長處,但不能照搬,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特點,並把它有機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否則,就有不倫不類之感。比如,本人在教研過程中,發現一位教師在講解“保險”在職時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使我深受啟發,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一些難理解的地方儘量採用一些可類比的東西進行教學。

3、以學生為鑑。把學生的反饋意見作為教師反思的一面鏡子。

高中政治教學反思隨筆篇三

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體現出來,而教學理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新課程改革中,在丘廣輝主持人的領導下,教研組秉承“立足教研,服務教研”的理念,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一線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教學實踐提供了示範、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時也讓我們青年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革高中教學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對高中政治教學反思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時代脈搏 使政治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說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嘗試 我認為時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時政知識於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之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20xx年安徽劣質奶粉坑害兒童事件的曝光,我國海爾集團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世界具有影響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經濟生活》的教學中說明有關的理論觀點,同樣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關例子也可隨手拈得,鬧得沸沸揚揚的聯合國改革,我國進行的轟轟烈烈的黨的先進性教育,只要我們有心,具有時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與此同時 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聯繫、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 輕鬆愉快地形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 從而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理論聯繫實際”的樸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裝飾 而真正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

二、以學生為主體 實施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並採用符合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 糾正錯誤認識。如在學因果聯繫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克隆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往何處”,讓學生在對克隆技術利弊的分析中,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把握因果聯繫,提高活動的預見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組織學生制定理財方案。活動目的:讓學生運用高一經濟生活所學的股票、債券、儲蓄等知識,結合家庭經濟收入或個人零用錢制定一個理財方案,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回家後和家長商量如何把家裡的經濟收入進行最有效的投資,每一種投資方式的有缺點是什麼。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而且許多家長改變了對政治課的傳統看法,一直認為這些活動非常好。

(四)開闢“時事論壇”,高一高二每堂課5分鐘。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學生自己準備和主持,要求運用所學經濟學、哲學原理分析同學們關注的社會熱點現象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東和平進程、三農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就業觀等。

三、質疑導思激活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 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講到《政治生活》中“我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時,提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是否允許信教”的問題;當講到《經濟生活》中“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讓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師則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眾多信息集於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中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方法外,還要求教師儘快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徵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並運於教學過程之中。而這一點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更為明顯、要求更為迫切。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如,學習“公司的經營”這一內容時,先用多媒體展示海爾集團的經營狀況,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達到對學生有效地實施教學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青年政治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而學校所創立的丘廣輝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了名師教學示範和輻射作用,讓我們青年教師多聽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專題講座、通過教學研討等形式,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有了更深的反思,從而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