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教育隨筆

自然生態離不開我們的生活。那么生態教育隨筆會寫些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自然生態教育隨筆,希望你喜歡。

自然生態教育隨筆篇一

無論您在哪個季節走進我們的幼稚園,您都會看到滿院子正在快樂做事的孩子們。

春天,孩子們在悠然地賞花,看小草偷偷地冒出小芽,等待蟲兒們陸續地出現在春陽下;他們自在地餵魚、餵小兔子、看小雞仔們嬉戲;他們聽鳥兒唱歌,給鳥兒築巢;他們專注地觀察、投入地寫生……夏天,孩子們捉螞蚱,撿蝸牛,粘知了,逮蝌蚪,摘野花,采野菜;在自己的農耕小田裡除草、捉蟲、幸福收穫;在林中捉迷藏,在雨中狂歡;他們盡情地玩水、玩沙、玩泥巴,或者圍坐在草地上聽故事……秋天,孩子們或是正在採摘黃澄澄的柿子和紅彤彤的山楂,或是正在撿拾脆生生的鮮棗兒和剛落下來的核桃;他們與秋風嬉戲,與落葉共舞;在樹木的枝幹上,您看到的不只是樹葉,還有自己爬上去的孩子……冬天,孩子們瘋狂地玩雪、玩冰、堆雪人、打雪仗、凍冰花……看到這裡,也許您會納悶:您講的是公園還是幼稚園?您講的是事實還是童話?

這就是我們的幼稚園,秉承自然教育的理想創造的一個富有童話色彩的幼兒樂園。

要了解這個自然教育的童話,先要了解我們的教育哲學和理想。

秉承“天人合一”的教育信念和理想天人合一,是中國古老的思想信念,也是我們實行自然教育的哲學基礎。人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自然之子。所以,自然環境對孩子的生命成長、心靈啟迪至關重要,尤其在養護孩子的“真善美”及“智慧和靈性”等方面有著社會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作用。美國當代著名的海洋地理學家雷切爾·卡森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愛默生也曾說過,“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而我們的教育理想就是,給孩子創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孩子真正地體會到大自然萬事萬物的神奇和美妙,體驗到在大自然里嬉戲和探索的快樂和幸福,初步感悟到人在自然里的位置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播下天人合一的種子。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過一種內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完整統一、幸福快樂而又富有意義的童年生活;讓我們的老師過一種平和潤澤、幸福完整,通過成長自己而引領大眾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們的教育宗旨就是,以自然育靈性,以大愛啟智慧,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和幸福奠基。

“無中生有”創建自然生態資源為了實現我們的自然教育理想,自20xx年辦園初,我們就因地制宜為孩子們建了一個生態園,大體分為遊戲區、觀賞和探索區、養殖區、種植區四大區域。

遊戲區里我們準備了沙、水、泥、土、石等自然遊戲材料,讓孩子們自由自在地玩個夠。在這裡他們一會兒是建築師,一會兒是工程師;一會兒是燒烤店的燒烤師,一會兒又是蛋糕房的蛋糕師……在探索和創造中,感受著這些自然材料的魅力和特點,感受著自己和這種種不同物質的聯繫。

觀賞區和探索區里,我們種下了杏樹、梨樹、桃樹、櫻桃樹、核桃樹、李子樹、山楂樹、棗樹,無花果樹,櫻花、梅花、海棠、紫薇、丁香、木槿、凌霄、牽牛、荷花等大量的花草樹木。這些花草樹木隨著季節的變換呈現出不同的美麗景色,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很多有趣的昆蟲和鳥兒來這裡安家。在這裡,孩子們自由地享受著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美、愉悅與安寧,深切地體驗著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帶給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事物的不同影響。

養殖區里,我們養了雞公雞婆雞仔一家和兔子、鴿子,它們和諧相處其樂融融。在這裡,孩子們可以餵養它們,觀察它們,模仿它們,研究它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建構著自己對動物的認知體系及情感態度。

種植區里,我們為孩子們開闢了一塊塊袖珍農耕小田。在這裡,孩子們種下他們滿滿的好奇和期盼;在這裡,他們了解各種植物不同的種植方式、生長及生存智慧;在這裡,他們感受體驗著植物生長周期里不同階段發生的不同的故事;在這裡,他們品嘗著勞作的滋味和收穫的快樂;在這裡,他們通過觀察、探究、測量、記錄、寫生、泥塑、烹飪、表演、照料、養護等各種方式建構著自己對自然事物的認識以及與自然的關係。

看著鳥語花香的自然生態園,人們很難想到,它當初竟是一片廢墟瓦礫。

德州躍華學校是一所從幼稚園到高中一條龍辦學的民辦學校,幾個學部都在一個校園內。1999年創建的國中部和高中部;20xx年創建的國小部;20xx年創建的幼稚園。校址的前身是一塊麥田。20xx年3月我來到這個學校時,幼稚園正在挖地槽階段,整個園區都是建築工地和建設其他學部時殘留下的建築垃圾。工程完畢以後,大堆的垃圾被集中清理以後,留下了目前生態園的前身——泥土裡或埋藏著或混雜著瓦礫石塊且凹凸不平的十來畝地。這塊地不光荒蕪雜亂,還很肥(由於各種原因,一度以來,這裡是某些人大小便的地方。為了取消這項功能,耗費了我4年多的時間——每天早晨我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著鐵鍬去掩埋大便)。在如何處理和利用這塊荒地上出現了分歧,有人主張硬化,即用瓷磚或大理石鋪砌起來;有人主張軟化,即用塑膠地墊裝飾起來。而我對投資人說:不要動這塊地,給我們留著,這塊地能長出咱們幼稚園的特色——自然。

自然生態教育隨筆篇二

如今,大多關於生態的議論,圍繞的還是“人”的生存或生活。比如,減少排污,因為人快要無法呼吸;比如,不要砍樹,因為樹可以留住人必須的水;比如,不要給雞餵激素,因為人吃了這種雞不好;比如,不要消滅麻雀,因為還不知它以後對人有什麼用。人們對生態的重視還是極其功利的,僅僅是因為擔心地球的供給難以為繼,害怕大自然的瘋狂報復。

如果能讓人活得更好卻並不傷害環境,這種作為我當然舉雙手贊成。人們都知道歐洲有個小國家瑞典,卻不一定清楚瑞典非再生垃圾的比例只有1%,歐洲國家平均比例是38%。瑞典人的生活垃圾有36%得到循環利用,14%再生成化肥,49%焚燒發電。垃圾焚燒為瑞典人提供了20%的城市供暖和25萬家庭用電。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甚至向歐洲鄰國“要垃圾”,挪威就是向瑞典“支援垃圾”的主要國家。

問題是,我們並不是一直在“限制人為的破壞”上做文章。人類社會的科學研究和圍繞科學的一切發現、發明,基本上是圍繞著人如何活得更滿足而作出努力的;人很少去思考如何克制自身的欲望。我們本來只需一杯水,但人們往往要霸占一條河。人的貪慾到了不在乎傷害或毀滅其它一切的程度,即使已經覺醒的聲音有了,多數卻不過是因了這種傷害或毀滅已經威脅到人類自身。

對於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更不用說生態科學),我絕對是一個無知的傢伙。但常識告訴我,這個地球不是只給人類消費的,地球需要哺育所有的物種。人類不能等到僅剩一汪清水時才流出淚水,不能所有虎類都快滅絕時才呼喚“華南虎,你在哪裡”。我最樸素的理念是,上天既然創造了大自然以及若干生靈,自然有他的理由。生態,看來不是指人類生存的環境狀態,而是所有生命共生的形態。

前不久,讀到一個關於共生的觀點,叫“該亞”(Gaia,取名於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它的核心觀念是,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構成的生物圈,與其環境構成一種穩定的共生關係。這個世界,完全可以相安無事,至少不都是你死我活。手頭有一本沒有讀完的書《重返狼群》,該書引起了激烈的爭議。美女作者與狼成為親密的夥伴,我信,並祝福她。和狼友好相處頗為困難,但有人對螞蟻的偏愛使他因之對宇宙的玄妙保持敬畏之心,他就是哈佛大學的愛德華·威爾遜。他在研究“大頭蟻屬”(Pheidole),大頭蟻屬包括20xx多個蟻種。他說自己從這種“最佳消遣活動中”,產生了一種“似乎看到了造物主的真面目的感覺”。

你會說,那只是對職業的愛。我想引用另一位科學家伍迪·艾倫的一段名言佳句,“如果我可以重新活一世,我會活在熟食店裡。”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人和宇宙變幻莫測,奧秘無窮;我則願意引此說明人類別為一己之私太折騰。人類特別是現代人,在折騰中越來越覺得自身偉大得地球都裝不下了。殊不知,人類賴以謀求生存之科學的島嶼越來越多,無知的海岸線便越來越長。機器人愛好者中流傳一句話很值得玩味,“機器人,你能把自己拆開嗎?”人啊,你能在這個地球上把自己折騰成非生物嗎?

中國道家值得驕傲的哲學理念,就是對大自然的認識極為深刻。我青年時期的一本筆記本扉頁上,曾很虔誠地抄錄過一句道家的詩:“野菜連根煮,松枝帶毛燒。”只是,現代人有多少人喜歡這種調子?武昌的黃鶴樓有一幅楹聯,“何時黃鶴重來,且共倒金樽,澆洲渚千年芳草;但見白雲飛去,更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有多少人懂,甚至有幾個人關注?

梁漱溟說人生就三種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內心的關係。人們絞盡腦汁地擺弄人與物的關係,為了物在調整人與人的關係,唯獨不花精力矯正人與內心的關係。現代社會有一種病,這種病是不認同地球上的其它部類,對人以外的眾生不懂得敬,不反觀人的內心,不承認人類的渺小。有一組數據:地球的生命45億年,細胞產生於37億年前,如果把地球的整個生命長度壓縮成24小時,生命則出現在半小時內,類人猿是在20多秒前演化成人類的,而現代文明的存在還不到0.1秒。前人有詩云:“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來時。”覺念偏差,病害叢生。

前些年,讀過《浮生六記》。作者幾乎可以認為是一生沒有作為的人,在父親眼裡沒出息,在妻子身邊難以擔當,在朋友圈中常常被騙,在官場職場更是碌碌無可圈點。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功利主義者懶得瞧上一眼的人,卻用自己的一生去品味詩情、愛情、友情以及山水情,人生的豐滿度不輸同時代的達官顯貴。請允許我用這個清朝的一個普通人、《浮生六記》作者沈復的一段詩文作為本文的結尾吧:“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

拓展閱讀: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們都曾經一度追捧過那種所謂“民主、開放、輕鬆、活潑”的課堂教學。相對於過去那種“專制、封閉、凝固、古板”的傳統課堂來說著實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但現實中許多的所謂優質課、示範課似乎就是由過去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發展到如今“激情燃燒的歲月”,音樂、舞蹈、遊戲、錄像等紛紛閃亮登場,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架勢。

我認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做到力求本真。“本真”就是“返樸歸真”。當然這裡的“返樸歸真”並非是回歸到以前那種“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小黑板”,“教師在講台上激情澎湃地照本宣科,學生在講台下悄無聲息地全盤接受”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把我們的課堂教學推向更高的境界:“簡約、紮實、靈動、高效”。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們要“以文本為本”。文本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體驗情感的載體。我認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最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讀書”——走進文本。如果我們老師一味地讓多媒體課件替代文本的地位,學生就不可能很好地親近文本,教師又如何去培養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呢?

其次,我們要“以學生為本”。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是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教師要轉變角色,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我認為,語文課堂應該“以課本為本”“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教師的主導作用,目標定位小一點,教學過程實一點,教學方法純一點,簡簡單單地教語文。這樣的課堂教學看起來樸實無華,卻不失精當實在。

如何構建反璞歸真的生態語文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與落實。

其一,課前準備嚴厲杜絕作秀。

在一堂課里,教師的教學是否在“作秀”,關鍵要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把學生當做“道具”來用,還是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處處為學生著想。在教學時,如果教師脫離或者偏離教學目標,過多地依賴於多媒體等現代科技,這樣的課堂雖然氣氛活躍,但是假如沒有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沒有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自然算不上是一堂好課。

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要片面地去追求多變的形式,花哨的結構,而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體驗情感的學習方案。

其二,教學設計力求簡潔有效。

(一)減少不必要的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除卻一些繁文縟節,省去那些不必要的言語與提問,還學生一片純淨的天空。

(二)合作學習應該在真正需要的時候開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不宜過多、過濫。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呢?我認為:(1)當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新知識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合作探究;(2)當大家遇到一些急切希望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並且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3)當學生們對某一個問題達不成統一意見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三)將複雜的文本內容進行剪裁、重組。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范進中舉》的時候,我就圍繞一個“變“字來組織教學。請問同學們,在范進中舉前後,哪些人對范進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呢?你是從課文的哪些語言裡看出他們的“變”化?通過人們的這些“變”化,我們由此想到了些什麼呢?再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孔一己》的時候,我就圍繞著一個“笑”字來組織教學,哪些人在“笑”孔乙己?他們怎么“笑”孔乙己的?從他們的“笑”中看出一種怎么的社會現象?再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傅雷家書》的時候,我就緊緊圍繞“父愛如山”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們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得出傅雷對兒子的愛表現在對兒子的“信任”、“理解”、“鼓勵”、“讚美”等等上。

總而言之,教師的教的目的就是為了達成學生將來不需要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思維方式與方法的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等等學生內化性、發展性的東西作為教育教學的歸宿與宗旨。千萬不要讓學生遭遇《北大畢業等於零》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