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美術教育隨筆

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集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那么美術教育隨筆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中學美術教育隨筆,希望你喜歡。

中學美術教育隨筆篇一

美術課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基礎文化課。豐富審美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激發創造美的欲望和熱情,下面就本人多年美術課教學過程中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美術課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中學生進行繪畫或雕塑練習,必須首先要觀察對象,觀察是學生認識對象和描繪對象的主要途徑,學生只有通過觀察和認識對象,才能可能較好地表現對象。

因此,美術教育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觀察,藉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一般說來,受過良好美術教育的學生。美術創造時,觀察事物就比較敏銳,細緻完整,對形狀、明暗、空間、色彩的區別、判斷、理解分辨能力比較準確。

二、直觀性是美術教學的基石

人們認識事物往往是從感覺開始的,所以只有感覺到了,了解事物才能具體,全面,印象就深刻。直觀性強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尤其符合視覺造型藝術特點,因為它有利於從直覺感和升華到本質的認識。有許多美的問題,往往難以言語表達,必須藉助直觀手段才能獲得明確的概念。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指出:“在可能的範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儘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那便可以利用代替他們的代表。我們可以制定本或模型為教學之用。例如,在國中的美術課《利用各種板材進行單調版畫版畫(靜物)》練習時,利用課餘時間自己製作的圓錐體與講桌上的粉筆盒組成一組靜物,讓學生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先觀察後進行練習,結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可見直觀美術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美術教學的基礎。

三、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美術教學中,命題畫,創作畫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好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創作畫就是學生在平時生活積累的基礎上,豐富想像和大膽的表達相結合的產物,美術老師要利用創作畫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美術教學的語言要求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式工具,它是教師組織教學傳授知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因此,一堂課效果的好壞,教師的教學語言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美術教師的語言要求是:首先要形象化,因為美術是造型藝術。在美術範疇內的一切作品。理論方法都離不開具體的形象化。其次,語言必須清晰,簡明扼要層次分明且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再次,語言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美術教師應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正確的運用專業術語,使語言內容具體生動活潑,語言寓於情趣,具有感染力、吸引力。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高度集中的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總之,中學美術課教學要在國中學生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等特點的基礎中,以直觀性這個教學原則為基石,力求語言的形象化、科學化、趣味化、簡潔化。

中學美術教育隨筆篇二

對於農村美術課,我們先來看這個現象:在幼稚園期間,哪個孩子畫得好,老師發給小紅花,回到家裡還受父母夸,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到了國小,專業的美術老師幾乎沒有,就算有,也是改上語文、數學,至於美術,卻只是為了“換換腦子”才偶爾上之,有興趣的學生也沒有發展的空間;到了中學,有了專業的美術老師,美術課也正常開展,可每天的作業把學生壓得筋疲力盡,滿腦子裡都是作業、分數,哪還有時間做這費時的繪畫作業?學生原來的一點美術興趣也幾乎蕩然無存了。

看完之後,我們不禁要問:美術課不重要嗎?《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國中美術課是中學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所設定的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對於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教育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對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為什麼提不起來呢?

一、農村學生美術課興趣提不起來的原因

我多年來一直在農村中學從事美術教學,通過大量的調查,經過認真的分析,我認為農村中學學生美術課興趣提不起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校外因素:主要來自家庭的誤導。農村學生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的甚多,他們不知道美術也能出人才,更不知道美術還能促進其他能力的發展,只知道用學習成績好壞來衡量孩子,這就使孩子錯誤的認為學習成績是主要的,興趣愛好是次要的,天性被慢慢扼殺。長期以來,社會上形成了這樣的觀點:畫畫是玩,學習成績才是真本事。在這些觀點的影響下,只要求孩子考試科目成績好,忽略了對孩子各種能力、興趣的培養。在這樣的影響下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怎能提起來呢?

第二、校內因素:在農村很多初級中學,專業的美術教師不多,很多班級的美術課是由班主任或工作量不足的老師兼任,學校又多注重學生成績和升學率,這樣的美術課如同虛設。加之許多學校的教育理念沒有轉變,許多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沒有改變,上美術課時,因缺乏資料,或為了省事,只教學生欣賞、臨摹課本中的作品,課堂氣氛低沉,講課呆板,這是使學生失去興趣的重要原因。

二、怎樣培養學生美術課興趣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該如何來培養農村中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呢?校外因素是大環境,我們很難改變,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轉變教育觀念,從課堂抓起,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美術課興趣。我在實際教學中,摸索了一些方法,羅列如下,敬請同行指正:

(一)、讓學生了解中國美術史,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中國美術源遠流長,遺產豐富,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占有極其輝煌的地位。從史前及先秦美術到中國近代美術,無不展示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例如:唐代張萱的《搗練圖》,描繪了當時貴族婦女的生活風俗;閻立本的《步輦圖》描寫了文成公主與松贊乾布這一漢藏兩族通婚的史實;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把汴京的繁華景象,汴河上下的各種人物、景物等社會生活風貌無不具體而生動、真實地展現給我們,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吳道子所畫的人物頗有特色,筆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還善於輕重頓拙似有節奏的“蘭葉描”,筆勢圓轉,衣帶飄舉,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風行一時……從農村走出來的畫家齊白石,他的筆墨縱橫淋漓,氣勢雄偉,任意揮寫,超脫奔放,生動活潑,形神兼備,臻於妙境。善於套用墨彩深淺、濃淡的特點,表現對象的質感。特別是畫蝦,更是精妙傳神。徐悲鴻畫的馬、鄭板橋畫的竹、李可染畫的山等等,除了給我們以美的享受,還讓我們了解歷史,認識社會,還向我們傳達了一種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只要我們教師善於鑽研,勤於學習,總會有許許多多的事例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的。

(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學習美術

如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呢?我認為關鍵在於任課教師能否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勇於創新。

1、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娛樂。在農村國中,由於學校條件的限制,我們應該利用農村現有的條件儘量開展好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一些簡單的作業,使學生更真實的感受到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樣的課堂才是培養農村孩子興趣的樂園,這樣讓學生在興趣中吸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課堂互動的優勢作用。

2、利用現代化設備,培養學生興趣,上好美術課。例如欣賞課,如果教師手上只有課本,學生看到的只有課本中的小圖,圖片又不多,效果也不好,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不能激發學生的美感。但我們可以自己找些資料,如掛圖、畫冊、光碟等,可以有選擇的從網上下載一些圖片,做成課件讓學生觀看欣賞。通過圖像、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只有通過大量作品欣賞,教學示範,才能使學生增加感性的認識,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不斷的藝術薰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欣賞到美的內涵,同時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

3、教師還要勤於動手,多畫、多做,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素材。

(三)、廢品利用,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提高美術課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提到手工製作時,往往想到的就是剪紙、摺紙、貼上等;實際在我們農村,可用的材料非常多,利用起來也五花八門,例如廢紙杯、廢罐頭盒、捲筒紙的圓筒心、香菸殼、一次性筷子、各種顏色的乾種子、甚至小石子、細沙子等都可以作為製作工藝品的絕好材料。這些都是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材料,做起來也並不難;教師在課前可花時間都做一些,學生看到老師做小玩意後自然有了嘗試的念頭,也一定會用心創作或臨摹出理想的作品來。

(四)、適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把“教師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自己要學”。

要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首先是要進行課堂評價。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呢?我認為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發現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點評表揚。這樣的當眾表揚效果非常好,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效果十分明顯。其次是開辦小型的畫展,可以在班上開設專欄,把好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

我們只要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們美術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總之,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美術教師,我們要正確面對學生美術課興趣下降這一現實,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從自身出發,了解學生,轉變觀念,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工具,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只有這樣積極尋找原因及對策,我們才能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美術課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

中學美術教育隨筆篇三

多年來,學生對美術課的愛好程度一直存在著兩極分化現象,低中年級學生對美術學生積極性程度明顯超過高年級學生。究其原因,有年齡階段特徵、教學方法、教材編寫等各方面問題。

一、美術教育自身的問題,從教材的編寫到教師對於學生的培養,有與一般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規律相符的一面,又有自身的特點,同時還應重視流行視覺藝術,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教師的激情是具有主動性的興奮情緒,是一種熱愛教育事業、關愛學生、精心鑽研教法的教學熱忱,是一種人格魅力的體現。要激起學生的興奮情緒使其產生持久、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教師本身就要具有興奮情緒,充滿激情的進行教學工作,才能吸引學生,讓學生信服。隨著新一輪美術課程標準的推出,美術教師更應進行教學新改革,在進行“充電”的同時將行動落實於每節課的教學之中,並獲得一定成效。而充滿激情的教師獲得了更好的效果,不但收放自如的組織了課堂教學,成功的激勵了學生,並和學生進行互動性的交流,而且讓人得到一種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二、素質教育中的問題,猶如人的健康成長,各種人的全面發展與各種知識的關係和諧立足於素質教育,我們美術教師應利用美術教材現有資源,補充滲透旁科知識,讓各種知識在美術課堂交匯、升華,使美術課堂能開闊學生眼界,拓寬學生知識的層面。中學美術教材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廣泛性、人文性,為知識的綜合提供了可能。諸如歷史與美術史,文學與美術。數學與美術、信息技術與美術、音樂與美術、勞技與美術、地理與美術等等,還有美術自身範疇的透視、解剖、光學、欣賞與評價等等,讓這些多方位的知識在美術課得到匯合,是美術課特有的精彩之處。

三、中學生時期是學習美術的斷乳期,眼高手低,國中學生知識閱歷豐富了,從心理上講他們認為自已是中學生了,有了一種成熟感,再也不喜歡兒童那種繪畫了,開始仿成人的方法作畫,追求表現得真實和有立體感,兒童畫的天真、大膽、坦誠幾乎蹤跡全無。他們寫實的眼光和技巧飛速提高,但多數學生由於其他學科學習任務的壓力或興趣轉移,除美術課上做有限的練習外.課外極少作畫.而且隨知識的增加,眼光愈來愈高,手的表現能力愈加跟不上,繪畫能力停止不前,以致成人後繪畫水平仍停留在繪畫初期。

四、對於學生來說手低不可怕,但要讓學生的眼界高起來,真正懂得美術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國中的美術教學工作中,我發現國中生對於美術課的興趣有這樣的規律,初一學生帶著對國中生活與美術課的好奇,興趣較高,參加美術興趣小組的學生也較多,學生的作品種類也很多,有兒童畫、國畫、布貼畫、剪紙等,到了初二後,開始有學生不準備材料,不帶書本,教師組織課堂頗費心思,到了初三,有些學校則取消美術課,但在學生看來,它無異於是一節自由課,沒有了任何的主動性、意願性,這一問題說到家,還是我們的美術教育及素質教育中有很多的問題。我認為根椐高年級階段學生技能差而眼光水平高,求知慾強的特點,在高年級教學中不妨加重欣賞課比重,一方面可減輕作業練習的壓力,另一方面拓寬知識面,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雖然學生作業是幼稚的,粗糙的,可並不影響他們了解豐富的美術知識。馬克思說過:“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反過來,通過美術欣賞藝術也能提高學生對美術課其他內容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