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與誠信

誠信,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遵守的道德原則,它要求人們在立身處世中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待人誠實而不虛偽,忠厚而不奸詐,信任而不疑慮 ,守信而不失信,真心實意、善心待人而不負心無情、損德害義。

古時候,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魯國有一位叫尾生的人。有一次,他跟一位久別相逢的老朋友相會,尾生按時到達,他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忽然山洪爆發,大水湧來,越漲越高。尾生想:我既然答應了我的老朋友,決不能離開!但水流很急,幾乎要將他沖走,他便死命抱住橋柱。等大水退後,朋友趕來一看,尾生雙手緊緊抱著柱子,卻早已斷氣了。”在危機關頭他首先想到的是講求信用、不負承諾、惜情重義、遵守道德。為此他寧可丟失最寶貴的生命,也不讓信譽和人格受到玷污。幾千年過去了,尾生雖失去了生命,但他誠信的品質,永世光彩照人,至今仍令人感佩。

誠信,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它要求人們在立身處世中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待人誠實而不虛偽,忠厚而不奸詐,信任而不疑慮 ,守信而不失信,真心實意、善心待人而不負心無情、損德害義。

然而,在我們這個千年的文明古國、禮遇之邦,這樣講誠信的人越來越少了。舉目四望,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防範和疑慮。

樓是建得越來越多,但被鐵門、鋼窗和防護欄罩著,人就像圈在籠子裡;商品是越來越豐富了,但假煙、毒酒、過期變質的食品以及品類繁多的各種水貨充斥於市場,甚至有多起命案發生;打開電視、報紙,得辨識廣告內容真偽;走在大街、市場 ,得謹防遇上騙子;甚至碰上公安,你也得心存戒備,他說不定是個冒牌貨如果你去商場、超市購物,也得有個思想準備,別怪售貨員把你當賊,緊盯著你,也別怪保全忽然冒出來查驗你的小票,甚至搜身來證明你是否有“夾帶”,是否有個“竊兒”……在這樣一個缺乏誠信的社會裡,人們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才能維護人格的信譽,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和無辜。

但是,如果一個人光講誠信,沒有文明,也是不行的。

講文明有許多方面,如:尊老愛幼、禮貌待人、遵守秩序、愛護公物、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這些都是講文明的行為,然而,禮貌待人有為重要。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人的待人應該彬彬有禮,態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禮貌待人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各種行為處境中所應有的品行和禮儀,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公德之一,也是文明行為中最起碼的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禮貌待人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反映出人與人之間平等與友好的關係。周恩來同志是禮貌待人的楷模。他身為國家總理,但總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處處以禮待人:服務員給他端茶,他常常站起來用雙手接過去,並微笑著點頭表示感謝;外出視察工作時,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是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員一一握手,親切地道謝;甚至在回家途中,他也再三關照司機讓外賓的車走在前面,要禮貌行車。禮貌待人、誠實守信並不是一種外表形式,而是溝通人們之間友好感情的一條橋樑。如果大家都能自覺地做到禮貌待人、誠實守信,不僅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純潔和美好,而且可以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個人衝突,使社會生活更加和諧、安詳。在這種美好和睦的環境中,人們就能增進友誼,加強團結,更好的學習、生活、工作,並從中感受到親切、溫暖、愉快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