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升初作文輔導:寫人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看現如今小升初孩子的人物作文會發現,一千多個讀者只會看到同一個“哈姆雷特”,這個說法稍顯誇張,但趨勢反映了現在孩子寫人文文章的“通病”。20xx濟南小升初如何讓孩子的人物作文“惟妙惟肖”,讓孩子成為那個與眾不同的“哈姆雷特”,還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其一,慢一點和快一點。寫得像,重在觀察與描寫。觀察是描寫的前奏與基礎,決定著描寫的精確度。孩子下筆隨意,寫出格式化的外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觀察與發現。建議“觀察慢一點,發現快一點”。

指導孩子“慢”觀察,細打量,不要輕易錯過能夠體現人物特徵的細節。在教學中常發現學生觀察隨意性很強,瞟上一眼就算是觀察。然而那些熟悉的面孔,固定的五官搭配,很容易讓觀察滑入無效的深淵,在形式化走過場的觀察中,錯漏了對人物特徵的把握。觀察過程中,“慢”字訣就是最佳的提醒與指導。有個學生筆下的人物,臉上“北斗七星陣”,原來是零星點點的小痣。可以想像,沒有慢觀察不會有這樣細緻入微的描寫。

再說說發現,就要提示孩子“快”,注重“第一眼印象”,發現人物最為突出,顯著的特徵。特徵,就是筆下人物有別於他人的寫作要點,發現的要訣就在“快”字中。“第一眼印象”,就是撲入觀察者視線中的,讓你過目不忘的特質。它能瞬間留給觀察者深刻印象。例如有孩子寫老師,就抓住了老師髮際線形成英文字母“M”型的特徵,給老師起了個綽號——麥當勞叔叔。凡是寫到這樣的髮際線,不用多說,都知道是在寫“M”老師,一個任務的獨特風格形成了。

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先“快”後“慢”,在把握特徵後逐漸發現更多不易察覺的細節;也可以快慢穿插結合,互相補充,輔助兒童通過觀察與發現做更為周全的寫作準備。

其二,少一點和多一點。動筆描寫時,不少兒童貪多求全,喜歡一個不落地寫。這使得之前的觀察與發現失去意義,作前準備與寫作脫節,也使得筆下的人物毫無特點。家長可以通過“少一點和多一點”的對比式指導,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少”和“多”都是針對第一點談到的人物外貌特徵而言。“少”指的是描寫的特徵要少而精,可以將筆墨集中在之前發現的一到兩處。兒童寫作有些像“小猴子下山”,什麼都想要,都希望寫到,哪怕只是湊字數也能引以為豪。寫多,多寫,其實不難,少寫,寫好才有練習的意義。我們常發現一些慣用句式容易在慣性思維作用下,輕易在兒童筆尖寫出。如:“兩隻眼睛像黑珍珠”“一個小巧玲瓏的鼻子”“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原因就在於此。寫作的意義就在於讓筆下人物與眾不同,讓這些司空見慣的表達排除在僅屬於“我”的文字中。外貌特徵至多一兩處,寫的時候不要貪多求全,越是精簡越容易突出。

“多”指的是在這一些“點”上施以濃墨重彩,讓這個寫作點成為人物外貌中最大的亮點,也成為全文中最好的看點。如何做到“多”呢?可以藉助工筆細描的方法,是什麼樣就怎么寫;可以藉助各種修辭手法,讓表達更加生動;可以藉助“多”與“少”,甚至是“多”與“無”的對比落差,只突出寫特徵,讓寫作重點給讀者留存更深刻的印象。這有一些類似中國畫中“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布局。

其三,集中一點和分散一點。常見的學生習作中,人物外貌描寫常集中在一個段落,這一現象折射出寫作前構思的缺乏,屬於依靠慣性思維的被動式寫作。寫人的文章,人物描寫無疑是重點,完全可以在文章的不同段落,根據表達的需要多次出現。對此提出“集中一點”和“分散一點”相結合的構想。

“集中”是指有集中的,成段的外貌描寫,這是大家能掌握的,不再贅言。“分散”指的是在文中的不同段落,都可以有類似的描寫,反覆多次的出現,能起到特別的表達效果。例如一篇寫爸爸的文章,小作者從手的粗糙突出爸爸的勤勞特質。全文中分散多次寫了爸爸的手。有集中一段的手部素描;有描寫爸爸和孩子進行“掰手腕”遊戲時,從孩子感受角度寫;有通過別人和爸爸握手時的評價來寫,還有通過爸爸自述自己的手為什麼這樣粗糙來寫。分散多次出現,間隔反覆地提及,讓手成為人物特徵的代表,文章也讓讀者過目不忘。

“分散”不是隨意安排,要根據表達的需要。要“散”而不“亂”。首先,“散”的是位置而不是描寫的重點,切不可一處一個點;其次,“散”的是各個表達的語句而不是表達的主旨,分散的各處還要集中為突出表達主旨服務;第三,“散”的是形式,“不散”的是意念,是靈動的寫作方法,不要有意地分散,該集中時要集中,不要讓描寫各自為政,文章成為一盤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