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後感

《家》以作者巴金青少年時期的親身經歷為基本素材,帶有自傳性質巴金曾說:“要是沒有我的最初二十年的生活,我也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但《家》又不單純是一部自傳,而是對中國當年典型的舊父權制家庭敗落史的現實主義的再現。

《家》以辛亥革命前後的四川成都為背景,取材於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經歷,描寫了一個正在崩潰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家》通過對美麗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殘的藝術再現,控訴了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腐朽和罪惡,同時展現了青年一代的覺醒與反抗,寄託了對未來新生活的期望。通過覺慧與鳴鳳,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三對青年愛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們所選擇的不同生活道路為主幹,揭露了封建家庭的敗落,和青年一代對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其矛頭不僅針對舊禮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還著力表現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覺醒和對封建勢力的不妥協鬥爭,熱情地歌頌了他們叛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動。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