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殘疾擊倒

我們都知道,貝多芬是音樂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音樂家,他所創造的音樂作品經久不衰,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雖然他擁有超常的音樂天賦,但他的一生卻歷盡了苦難和坎坷,似乎上天一點也不同情這個可憐的人,無論是人生事業或是愛情都使他嘗盡了人生的苦澀。但他並沒有被挫折擊倒,無論是掌聲,榮譽和演出的空前成功,還是經濟上的極端困窘和體質的日益衰弱,都不能使他停止前進,放棄他鍾愛的音樂事業。

一位耳科醫生曾對貝多芬創造的奇蹟感到不解:為什麼他從小耳聾卻能夠譜寫出眾多經典的音樂作品?經過研究貝多芬的生平,他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貝多芬的聽覺從小就存在問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並從20歲開始影響正常生活,28歲已聾得十分厲害。但貝多芬從小對音樂有一種摯愛,他創作力最旺盛時,也正是他的聽覺慢慢喪失的時候,甚至在聽覺完全喪失時,他依然創作了舉世聞名的《英雄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等音樂作品。

這位醫生由此認為:一個人在幼小時就發現了自己的弱點,只要沒有被弱點徹底擊潰,那么這些弱點很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達到別人無法達到的高度。正如貝多芬的耳聾,讓他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心靜如水,從而讓自己的心與大自然貼近,心與心貼近,碰撞出生命的火花,創作的高度令人難以企及。總之,殘疾是一種美,一種讓人忘卻而又專一的自然美。由此可見,殘疾不是失敗的藉口,只要你能夠從痛苦中奮起,勇敢地面對生活,你也是一個正常人,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比正常人活得還要出色的人。貝多芬,一個可憐的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可他的晚年,他需要面對一個音樂家最痛苦的事情,他失聰了,他將聽不到任何的聲音,享受不到那美妙的鏇律。但是他並沒有因為這些障礙,而減少他對音樂事業的熱忱,並沒有使他放棄音樂。

而且,世界不給他快樂,但他卻創造了快樂給世界。

殘疾能讓人讀懂自己,也能讓人在困難中奮發有為,在困難中得到重生。在第六屆遠東及南太平洋地區殘疾人運動會上,許艷紅,一個普通的名字,讓中國國旗一次次冉冉升起,但誰又會想到3歲那年失去雙臂的她,在成功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血與淚呢?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之一的成潔,9歲時不幸被高壓電擊傷,醫生為了挽救她的生命,截去了她的雙臂。在厄運面前,她經受住了巨大的悲傷和痛苦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刻苦練習用腳寫字。從練習用腳寫字,到夾一些小東西,她反覆地練習了無數遍,最後還可以自己料理生活。

身體的殘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殘缺。只要不向命運低頭,自強不息,身體殘缺的人也能也能譜寫生命中最輝煌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