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成語故事作文素材大全

成語承載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中國的歷史,是另一種形式的歷史文字。成語精練的語言文字、高度的情感濃縮讓中文運用更加充滿藝術美感。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成語故事的小學生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生成語故事作文素材一

心腹之患

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是鄰國,越國趁著吳國忙於進攻楚國而經常出兵去襲擊吳國的邊境。吳國被惹煩了,就出兵討伐越國,不料卻吃了敗仗,吳王闔閭也因為受傷而死去。他的兒子夫差繼承吳王之位後,為報父仇,勵精圖治,後來大敗越國,並乘勝攻入了越國的都城。越王勾踐率領著僅存的五千殘兵敗將退到了會稽,並派人向吳國求和。

吳國的大臣伍子胥對夫差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舉殲滅他,將來一定會後悔。”可是吳王夫差因為這次的大勝而驕傲自滿,根本聽不進伍子胥的勸諫,下令準許越國議和。吳王大勝越國以後,夫差自以為從此可無後顧之憂了,於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晉國、齊國等國家比試比試,分個高下。而這時的越王勾踐時刻不忘喪國之恥,臥薪嘗膽,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起來。伍子胥又規勸夫差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為。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剷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嗎?”可吳王還是不聽伍子胥的規勸。由於他連年用兵,結果國力空虛,終於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國消滅了。

成語“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變而來,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

點評

故事中的吳王夫差目光短淺,而且完全不停身邊大臣的規勸,才導致最後國破家亡的局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及時發現了問題所在,一定要立刻解決,因為有的時候,你無法預計這個問題今後會造成多大的影響。當身邊有人幫助你解決問題,你要懂得去思考,然後採納他人的意見。

小學生成語故事作文素材二

篳路藍縷

春秋時,小小鄭國,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為了爭奪鄭國,矛盾很大。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那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訊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縀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於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郱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鬆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先縀高興地說:“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鬥。有什麼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鬆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並不是真心向著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么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上述欒書這段話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什麼意思呢?篳,是荊、竹、樹枝之類;路,同“輅”,就是大車。篳路,是用荊竹樹枝等編製成的大車,或者叫做柴車;藍縷,即“襤褸”,破爛的衣服。啟,就是開。這句話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衣,去開發荒山野林。相傳楚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創建起來的。

點評

篳路藍縷是用來形容創業的艱苦,千萬要注意不可用來形容生活艱辛,要是誤用可就貽笑大方啦。小朋友們,今天學到了這個成語,不妨用它來造句,記下這個成語故事,你的知識又能增加咯!好好學習喲~

小學生成語故事作文素材三

含沙射影

傳說古時候,江淮間出產一種很特別的甲蟲,名叫蜮,又有人稱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

這種蟲常常傷害人,形狀很是奇怪,背上長著硬殼,頭上有角,身上長有翅膀,可以飛到上空,在人的頭上施行襲擊。

它沒有眼睛,但耳朵聽覺特別靈敏,口中有一橫物,形狀像弩,只要聽到人聲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離,然後用口中所含的沙當作矢,向人射擊。被蜮射中的人,會染上一種毒質而生瘡;就算人的身體能夠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會生病。

點評

含沙射影是用來比喻攻人無備,暗箭傷人和盲目攻擊等情形。假如爭鬥的雙方是明槍明刀的對抗,就不適宜引用這個成語了。所以小朋友們,當你運用一個成語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不要用錯喔,要懂得看是哪個情形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