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民間藝人

五(5)班    余含悅

晴朗但寒冷的6日早晨,小記者們在金陵鄭團長的帶領下,來到了鎖金村民藝館。藝人張寶成老師接受了我們的採訪。走進張老師的工作室,首先映入我們眼前的是一個100多年前的風箏和一個立體龍頭風箏。

通過張老師的講述,我們知道了,風箏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閒活動。一提起放風箏 ,不但孩童們雀躍三丈,連大人也都會興致勃勃躍躍欲試。風箏是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竹哨”當紙鳶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引起的顫動,就會奏出鳴鳴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墨翟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後來其學生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以後才有紙風箏的出現,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愛好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進而演變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通過採訪我們了解了中國風箏的偉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