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的特殊一課

哀悼日的特殊一課

這一份記憶已經漸漸沉澱,但在這一課上我們師生之間迸發的真情猶如星光,仍在我的腦海中熠熠生輝……

5月19日,每一個中國人心靈為之震撼的日子。一個星期來,汶川地震的不幸訊息不斷衝擊著我們的心。網路、電視、報章,一幅幅觸目驚心的圖片,一篇篇震撼心靈的文字,讓我們沉浸在悲痛之中。今天是全國哀悼日的第一天,我無法平靜地上這堂課。在上課前的15分鐘,我告訴自己,我要讓我的學生永遠記住這一天。

帶著沉痛的心情和一雙哭紅的眼睛,我走進了教室。我手裡除了一個優盤,什麼都沒有,學生驚訝地望著我。我深深吸了一口氣:“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我不想上語文課。我們來看一看汶川地震的情況。”同學們臉上有些激動。我打開了自己剛剛從網上找到的關於汶川地震的圖片和文字——倒塌的斷壁殘垣、鮮血淋漓的受傷者、悲痛欲絕的父母、捨生救學生的老師、用身體保護孩子的母親,還有幾首寫給地震中的孩子和母親的詩歌。我讓學生大聲讀出這些文字,同學們的表情越來越凝重,有學生悄悄地低下了頭,有人眼眶漸漸紅了,朗讀的孩子聲音也漸漸哽咽……

材料展示完了,按捺住被傷痛再度衝擊的心情,我緩緩地說:“這些圖片和文字老師每次看到這些都會忍不住要哭,剛才也有很多同學落淚了。大家有沒有想過,除了災難本身血淋淋的事實讓我們心痛落淚,還有別的原因嗎?”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我。“其實,這些資料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截取了災難中最能打動人的瞬間,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隨後我再度和學生一起回顧圖片進行比較——空洞的死亡數據固然能顯示災難的慘重,但廢墟中伸出的一隻呼救的手卻更能讓人心驚;橫七豎八的孩子屍體確實慘不忍睹,但滿目瘡痍中一張未寫完的試卷卻更能催人淚下;災民們對解放軍的感激之情可以展現的場景很多,但剛被救出的小男孩郎錚在擔架上所行的隊禮卻最能打動人心……凡此種種都向我們證實了,正是因為這些記者攝取了眾多場景中最感人、最突出的一瞬間,才讓我們感同身受痛心垂淚。

“而這一瞬間,不僅在影視圖片中,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也屢屢出現。”隨即,我簡單向學生介紹了細節描寫的概念和作用:細節描寫是指對生活中細微而具體的典型情節進行生動細緻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之中。具體的說,細節描寫就是指作品中對一些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以及景物片斷等的具體細膩的描寫。它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極精彩的筆墨將人物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和盤托出,讓讀者欣賞評價。

而地震詩歌《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為什麼能夠達到催人淚下的效果?是因為它用母子對話的形式,從人物的切身感受出發,傾注了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受到孩子的純真可愛被災難無情摧毀的殘酷,讓人難以自己的悲傷。

在這節課的最後,我告訴學生:文章一定要“於細微處見真情”。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準曾經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細節描寫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此。細節描寫可以讓膚淺走向深刻,讓枯燥走向生動。所以我們在今後的寫作和閱讀中都應該關注這一點。 

沒有經過事先的精心設計,完全是情感的凝聚和爆發。汶川地震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心口永遠的痛。在這舉國哀悼的日子裡,要讓我完全撇開傷痛,像以往的語文課一樣和學生一起交流探討文學語言的精美,我無法做到。於是,我選擇了另一個方式——再度展示災難的瞬間,紀念汶川大地震中死難的同胞,讓我的學生和我一起落淚感動。而對於寫作中細節描寫的概念和作用的介紹也是我在和學生一起觀看圖片的時候突然想到的。雖然沒有精心準備,但是由於所處背景(汶川)、時間(全國哀悼日)的特殊性,材料選取的典型性,使得學生在感動落淚的同時不知不覺得到了寫作的提高。如果我們用以往的教學方法來傳授給學生細節描寫的概念,是絕對達不到這一節特殊語文課的效果的。

所以,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往往要比教師的枯燥說教更為有效。當然,這需要教師能夠及時抓住教育契機,適時進行準確點播。 很多學生是和我一道流著淚上完這節課的。我想,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很多記憶都淡忘了,然而這一堂在淚水中度過的語文課將會永遠刻在他們的記憶中。

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而人格的完善不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有時還需要育人者有意的塑造。對於我的學生來說,這節語文課他們懂得的不僅是語文知識,這一節課也許就能改變他的人生軌跡。對於教師本人來說,抓住了最佳的教育時機,能“誨人及時”,是我作為教師的最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