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山望著那山高

這山望著那山高,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受,看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東西好,別家的飯菜比自己家的香,別人答的試題比自己的圓滿……

這種心理有時給人帶來自卑,在物質的比較中給人帶來毫無必要的不快;有時也會催人上進,看別人比自己強了就努力趕上甚至超過他。總之這樣的心理是源自比較,當人們比較物質的豐欠時,就會被認為是攀比,是物慾的膨脹;當人們比較奉獻的多少,知識的多少時,多數人才會認為這是上進。對比較對象和比較結果的認識是很主觀的,但由於社會環境、教育程度的影響,大部分人會肯定物質、精神豐富的人,就像肯定山的高。人們單一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必然會覺得別人的山比自己的高,進這樣看是不合理的,就像青蛙與牛比誰更大一些。人們需要看得更全面,得出的比較結果才會更科學。是否我所在的山上物產富饒,而別的山上荊棘叢生?

比較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結果就不同。而得到結果之後,看法不同,山的“高”也是不盡相同的。孔子自認為不比顏淵,而後世對他的評價卻遠遠高於後者;白圭認為自己治水強於禹,而孟子卻告訴他“以鄰為壑”和“以四海為壑”的區別;宋榮子能夠“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但莊子卻說他仍沒有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可見,哪座山高,哪座山好,全在你怎么看。但是,當整個社會的觀點猛烈地向你壓來,你還會堅持自己的看法么?你還能夠喘息甚至從容地說:“你們都在珠穆朗瑪峰上凍著吧,哥一個人在小山丘上種蘋果樹”么?恐怕沒幾個人會這樣,人們都急匆匆地比賽著往珠峰上爬了,那幾個不想爬的也被人群裹著卷著往上爬了幾千米。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爬喜歡爬,但無奈的是誰叫制度讓他們爬呢?有幾個人一個勁兒地爬啊爬,到頂峰之後說了句:“我上來幹啥啊?我家還在小山丘蘋果樹旁呢!”

這山望著那山高,那山還真不一定就比這山高。世間雄峰奇峰千千萬,何必偏在最高的那座上窩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