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願望

總是習慣了在家過春節,在家過元宵,在家過中秋。家鄉這些節日的種種習俗,總是覺得順理成章,無什麼特別之處,甚至認為全中國都一個過法。直到某一天,離開了家鄉,去外地讀書,又在外地工作,才猛然發覺那些節日還有另一種過法。那時那刻,家鄉的種種陡地在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家鄉的一切都是好的。逢人問起,總可以滔滔不絕的暢說一通,然後竟然會覺得家鄉的種種習俗與其他地方無一相似之處,說到精彩之處,那一幕幕一串串總可以像電影膠片在熒幕上依次閃過般在我腦海中穿過。

元宵節吃元宵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可家鄉人卻偏偏讓湯圓代替了元宵在正月初一的早晨當作早餐前的未知名餐吃上了。湯圓是正月初一的必吃餐,可能是取其“圓義”,希望一家人終年能團團圓圓。正月初一是一年的起始,頭起好了,終年都會如初一那天和美的進行,這是善良的人們美好質樸的願望,雖然不可能完全如其所願,但也算是一種安慰,美好的自我欺騙。美好的讓人們不約而同的都相信,都自覺的來如此想。我不喜歡吃糯米類的食品,但每年正月初一該吃湯圓時,媽媽總是煮了我名下的,我也總會毫不猶豫的吃下去,因為我也喜歡美好的祝願,哪怕我也知道自己可能在騙自己。

正月初一吃湯圓,正月十五就吃甜漿稀飯。乍一看這名字,還以為是什麼甜食,其實不然,它是鹹品,是用米和著豆汁熬成的。把泡得黃亮的豆子用石磨磨成乳白泛著泡沫的豆汁,倒入鍋里,再將米淘洗乾淨,也一塊放入鍋內,用旺火熬到汁開米熟時,撒上一顆顆橘子皮熏過的黑紅米白相連的半精半肥臘肉丁,澆上一勺密封在地窖里的小麥醬,放上些許的鹽,均勻的攪上幾勺,蓋好鍋蓋,拆去灶里的大塊木柴,扔上幾個玉米莛,用小火燜著。在緩緩的微火上,肉丁中的油沁出來,混著麥醬的微甜的麥芽味,一塊滲如鍋內的每個角落。揭開鍋蓋,香氣撲面而來,再趁熱點綴幾片蔥花,就可以出爐了。

嘗嘗,沒有皮蛋粥的清涼,但有其爽滑;沒有八寶粥的豐富的原料,但營養絕不亞於八寶粥;沒有綠豆粥的綠豆般的綠,但有青翠的蔥綠,還有一絲淡幽的麥芽和豆汁香,說其色香味俱全,毫無誇張之辭。

而最重要的是,它身上還肩負著一個“使命”:聽老人們說,吃甜漿稀飯是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好。因為稀飯在家鄉又叫糊糊,吃了甜漿糊糊,就可以讓它糊住田裡的雜草,雜草就不長了;讓田裡的黃豆(甜漿糊糊的主要原料)(在此代指所有的農作物)能更好的吸收到充足的養料,也就能長得更旺。小時候,聽完了老人的講述,就一個勁的點頭,嘴裡也“喔”個不停。現在,我知道了,這跟吃湯圓一樣,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因為現在我已清楚莊稼能否長好與是否吃了一頓稀飯沒有什麼關係,但每年正月十五吃甜漿稀飯時,我總是很嚴肅,吃完後也不由的生出欣喜之情,欣喜莊稼可能會因為我們遵循了祖宗的習俗而長得很旺。如此美好的願望,在渴望美好的人們中,世世代代傳承了下來。

今年,我吃上了正月初一早上的湯圓,卻沒能吃上十五的甜漿稀飯,心裡不免有些失落與遺憾。可是當晚上看到那輪時而被烏雲遮蓋時而又因雲破而顯露天空的圓月時,心裡釋然了許多:可能以後還有元宵節不能與家人共度,不能吃上甜漿稀飯,但在心裡深處,我卻始終有著那個美好的願望,而且從來都不需要想起,因為永遠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