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時

又是端午節了,在街上四處可以看見粽子的蹤影。現在的粽子多了好多口味,有鮮肉的、豆沙的、水果的……但最讓我情有獨鐘的還是紅棗粽子。是奶奶自己包的黃米紅棗粽子。

在老屋不遠的地方有一片蘆葦灘,每年的這個時候,奶奶都會親自去那裡打葦葉回家包粽子。茂密的蘆葦叢里有幾口很深的泉眼,使這裡的蘆葦比任何地方的都長得好,這片蘆葦叢也就成了村集體收入的一處來源。每年周邊村落的婦女都會成群結隊地來進行掃蕩,所以村里保衛處的壯漢們都會在堤壩上來回巡邏,以防財產遭到損失,可還是會有好多婦女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奶奶每年都會去打葦葉,頭天她們就要約好時間,第二天天剛亮,奶奶挎起提前準備好的藤籃,拿上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細木棍,大嗓門一招呼,就和那些老妹子啦侄女啦侄媳婦啦一起出發了。

奶奶只有一次肯帶我們去那裡打葦葉。進入蘆葦叢才知道裡面真的好大,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那些大娘嬸子們進入蘆葦叢就往最裡面走,但是奶奶卻只在離堤壩不很遠的地方打葦葉。她總是仔細地看每一根蘆葦上有沒有合適的葉子。葦葉要選葉面寬厚,離地面一米以上的,這樣的葉子不會太老,也不容易扯爛。選好葦葉以後,一隻手抓住葉子的根部,另一隻手很利落地打在那裡,這樣葉子就不會被打得有了裂縫。還得小心,要不手經常會被葦葉劃破。我問奶奶為什麼不去裡面打呢,裡面的蘆葦還很多。奶奶笑笑,兔子不吃窩邊草,但只有窩邊的草才好吃,這就是奶奶的答案。

太陽就要升起來了,大家悄悄地帶著自己的收穫走出蘆葦叢。那些嬸子大娘的鞋基本濕透了,泥歪歪的,一個個好像剛剛參加了激烈的戰鬥,披頭散髮的,臉上還左一道右一道的黑,有的還掛了彩。只有奶奶的腳上乾乾淨淨,原來奶奶去的都是地勢稍微高點的地方,既少水又容易看見堤壩上巡邏的人,即使被發現也好逃跑。否則被保衛處的發現抓住,一早上的優質葦葉就白打了。呵呵,這個老太太真聰明。

葦葉打回來了,奶奶會把它們和馬蓮(捆粽子用的一種植物)泡在大盆子裡洗乾淨。用柴火燒上一鍋水,等水快開的時候,把這些葦葉連同馬蓮一起放進去,看到水開了葦葉煮成深綠色的時候,就端起來放在水龍頭下過涼水,直到葦葉不再燙手。

我家用的紅棗是爺爺的爺爺種的棗樹,現在院子裡這棵樹還活著,估計有好幾百歲了。這種棗只在我們老家那一帶有。我們用的是糯米,也是自己種的。奶奶提前就開始準備了,提上一個馬扎,拿上一個小簸箕,提著糯米袋子和老姐妹們一邊揀石頭一邊聊天。在包粽子的前兩天,奶奶會把糯米和紅棗泡在大盆里,等到包粽子的時候拿到水龍頭底下沖洗幾遍就好了。

終於開始包粽子了,奶奶挽起衣袖拿上馬扎坐在院子裡。看著奶奶先拿上幾片葦葉一扭,成了斗的形狀,然後放紅棗和黃米,在加上幾片葦葉插在剛才的葦葉上,又是一扭就成了一個四角粽子。馬蓮一頭咬在嘴裡,一頭拿在手上,在粽子上纏繞幾下,拴個活扣疙瘩,一個粽子就做好了。

每次想吃到粽子都得等到太陽下山,粽子需要煮3至5個小時。聞到了粽子的香味,我們都是走到大門口就開始嚷嚷了,奶奶總會來一句,餓死你們了是不是?呵呵,但是回到灶房我們的碗裡都會有一個剝好的粽子,上面還會放點白糖,真的好香,好吃得很。

端午節我們都會得到一個祈福辟邪的五色荷包,是奶奶用一塊小黃布縫成的,裡面裝上五穀,外面掛上五色線墜,拿一枚小別針別在我們的褲子或者衣服上。奶奶說端午節是最熱的時候,五毒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它們最怕的就是這個荷包,所以要我們掛上。然後奶奶會用黃紙剪上幾隻大公雞,貼在家門上窗戶上以及牲畜圈裡用來辟邪。呵呵,是不是很迷信?

又是一年端午時,我知道從今年開始我再沒有機會享受這種端午的味道了。站在奶奶的遺像前,點上四炷香,供上幾隻買回來的粽子——

奶奶,吃吧!這是水果味道的,還有肉的……

想念奶奶的粽子,更想念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