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好的環境可以研究蟬的習性。一到七月初,蟬就占據了我門前的樹。我是屋裡的主人,它卻是門外的統治者。有了它的統治,無論怎樣總是不很安靜的。

每年蟬的初次出現是在夏至。在陽光曝曬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圓孔,孔口於地面相平。蟬的幼蟲就從這些圓孔爬出,在地面上變成完全的蟬。蟬喜歡頂乾燥、陽光頂多的地方。幼蟲有一種有力的工具,能夠刺透曬乾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們遺棄下的儲藏室,必須用刀子來挖掘。

這小圓孔約一寸口徑,周圍一點土都沒有。大多數掘地昆蟲,例如金蜣,窠外面總有一座土堆。這種區別是由於它們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開始,所以把掘出來的廢料堆積在地面。蟬在幼蟲是從地下上來的,最後的工作才是開闢大門口。因為門還未開,所以不可能在門口堆積泥土。

蟬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較寬大,底部卻完全關閉起來。做隧道的時候,泥土搬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牆壁不會塌下來呢?誰都以為幼蟲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會將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其實,它的動作簡直像礦工或鐵路工程師。礦工用支柱支撐隧道,鐵路工程師用轉牆使地道堅固。蟬同他們一樣聰明,在隧道的牆上塗上灰泥。它身子裡藏有一種極粘的液體,可以用來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築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須上,為的可以從根須取得汁液。

能夠很隨便地在穴道內爬上爬下,這是很重要的。它必須先知道外面的氣侯是怎樣的,才能決定可以出去曬太陽的日子來到沒有。所以它工作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做成一圈塗墁得很堅固的牆壁,以求適於上下爬行。隧道的頂上留一層一指厚的土,用來抵禦外面的惡劣氣侯,直到最後一剎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氣的訊息,它就爬上來,利用頂上的薄蓋去考察氣侯的情況。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風暴——纖弱的幼蟲脫皮的時候,這是一件頂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謹慎地溜到溫暖嚴緊的隧道底下。如果氣侯看來很溫暖,它就用爪擊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來。

它臃腫的身體裡面有一種汁液,可以用力抵禦穴里的塵土。它掘土的時候,將汁液噴灑在泥土上,使泥土成為泥漿,於是牆壁就更加柔軟。幼蟲再用它肥重的身體壓上去,使爛泥擠進乾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現的時候,身上常有許多潮濕的泥點。蟬的幼蟲初次出現於地面,常常在鄰近的地方徘徊,尋求適當的地點——一棵小矮樹,一叢百里香,一片野草葉,或者一根灌木枝——脫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緊緊地把握住,絲毫不動。

於是它外層的皮開始由背上裂開,裡面露出淡綠色的蟬體。頭先出來,接著是吸管和前腿,最後是後腿與折著的翅膀。這時候,除掉尾部,全體都出來了。

接著,它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後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並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這個動作使尾端從殼中脫出。總的過程大概要半點鐘。

這個剛得到自由的蟬,短期內還不十分強壯。在它的柔弱的身體還沒有精力和漂亮的顏色以前,必須好好地沐浴陽光和空氣。只用前爪掛在已脫下的殼上,搖擺在微風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綠色的。直到變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蟬一樣強壯了。假定它在早晨九點鐘占據了樹枝,大概要到十二點半才扔下它的皮飛去。空殼掛在樹枝上,有時可達一兩個月之久。

蟬的卵

普通的蟬喜歡在乾的細枝上產卵。它選擇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鉛筆那樣粗細,而且往往是向上翹起,差不多已經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適當的細樹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針斜刺下去,把纖維撕裂,並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