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培養自動自發的孩子》後感

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作家的兒子,把想到日本旅遊一次的計畫告訴媽媽,而媽媽卻對這件事不以為然,認為兒子這是異想天開。而兒子卻毫不泄氣,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投稿,最終獲得創意銀獎使媽媽大為驚訝。他的自主讓我震驚,是呀,自動自發的孩子就是這樣,他們並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創意的評價,最重要的是按自己的意志去嘗試,不管最後是否得到成功,但他只要去嘗試了,那么對於孩子的人生來說就等於積攢了一些財富。

書上說:“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是與自覺的、自動自發的意識分不開。”的確,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僅有智慧是不夠的,還需要自律能力。沒有哪一種能力、作為、習慣是十全十美的,更何況孩子的知識與經歷、經驗都十分有限,就算擁有了自動自發的良好習慣,也難免存在一定的誤區。所以在培養自動自發的孩子時,應該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動自發的內涵,這樣才能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動自發的孩子。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嫉妒是心靈的腫瘤。”心理學認為嫉妒是一種不服、不悅、自慚和怨恨交織的複合情緒,它埋在心理折磨自身,表現出嫉妒他人。嫉妒的根源是自私,嫉妒心理的存在,其實反映了孩子有著一自我為心中的奢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盧剛事件”可謂眾人皆知,在整個事件中,盧剛在嫉妒之火的燃燒下,理智喪失,終是釀成血案。如果說在日常生活中盧剛就養成了自動自發的習慣,那么面對自己的窘境,他會主動地在自己身上找不足,而不會把責任推向他人。面對這樣慘痛的事件,我們無能為力,只能勸告大家嫉妒心理不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