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有為建小康

奮發有為建小康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後,“建小康”、“奔小康”一時成了最熱門的話題,它經常掛在人們嘴邊。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無論是在工廠、在田間、在機關、在學校、……大家都滿懷欣喜地議論著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親身感受,談論著黨的十六大確立全面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信心百倍地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那么我們平時說的“小康”什麼呢?小康用通俗的話說是指過著一種經濟比較寬裕,吃穿不用發愁的好日子。早在3000多年到2500多年以前的西周到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盼望著過上這衣食無憂、寬裕殷實的小康生活了。那時侯,由於社會制度落後,科學技術不發達,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人們希望改變苦難的境遇,過上美好、平等的生活,就常常在耕作漁獵的勞動中,一邊勞動,一邊唱民歌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和憤恨,傾訴自己心中的願望。

勞動繁重、生活疾苦,人民盼望著有一天能過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生活,他們就在歌中唱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把這句歌詞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說:“等到人民的勞苦停止了,小康的生活就來到了。”的確,等到人民的勞苦停止了,吃穿就不愁了,小康社會自然就來到了。

重新回想一下,中華民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1XX年曾是何等的積貧積弱啊!那時侯,貧窮的中國經濟力量微不足道,人民的生活饑寒交迫,科學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落後,國際地位低下,國門洞開任人侵略欺凌,而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已經實現了總體小康社會,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正信心百倍地奔向全面小康社會。這一切多么令人振奮啊!

全面小康社會的前景是那么的美好、宏偉,但是要把它變為現實,還需要我們再繼續努力奮鬥幾十年。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樣,“櫻桃好吃樹難栽,幸福的日子等不來”。全面小康社會是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它要靠我們用雙手來建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要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一代。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民族精神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動力,我們逐步成長為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愛國情操和不屈不撓奮鬥精神的社會主義公民。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精神傳承下去,弘揚光大,讓它激勵我們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去迎接一切挑戰。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要成為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做出貢獻的一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基本的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我們今天學好本領,德、智、體全面發展,就是要在將來成為祖國建設的主力軍。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要成為勇於改革創新的一代。全面小康社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不斷的改革創新中前進。只有改革創新,才能使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挨打,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應以豪邁的姿態走向世界,要以過硬的本領參與國際競爭,以頑強的意志迎接挑戰。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培養創新的勇氣、意識、思維,只有這樣,今後我們才能成為各行各業的創造者。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也是不可分割的。的確,全面小康社會離不開物質的極大豐富,但是也離不開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人的素質的提高。一個物質上發達、富裕的國家,如果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低下,社會就談不上真正的幸福美好。

在黨和國家的倡導下,各項精神文明活動在全國的城市、農村、工廠、機關、學校、部隊、社區等蓬蓬勃勃地展開了,精神文明之花在神州大地四處綻放。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要成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代。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在,我國只是總體小康社會水平,也就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達到全面小康社會,還要繼續努力。我們要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使全國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生存環境得到全面的改善。同時也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