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魯迅

沿解放南路過大雲橋向東便是綠蔭濃郁的魯迅路,魯迅故居就在鹹亨酒店東邊百米之處。跨入樹蔭掩翳的石庫門,穿過台門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間普通的泥地平屋,往東走過側門,繞過拐彎處的石欄水井,沿長廊進內就是當年魯迅一家的住處。

1881年農曆八月初三辰時魯迅就出生在這裡。樓房後有一個小天井,青石板鋪面,天井裡種著一株桂花樹,每到深秋,桂香撲鼻,因而又稱桂花明堂。過天井有兩間南北向的樓房,花格門窗,東首樓下中間用板壁隔開,前半間稱“小堂前”,後半間是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房間,後半間是過道。小堂前里方桌、太師椅等仍照原樣擺放著,魯迅常到此處學習。他影寫的《詩中畫》就誕生在這裡。出過道往北經過走廊,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個天井,就是魯迅家的廚房,炊具仍保持原樣。廚房北面有三間平屋,當年運水的父親曾為周家做雜務,還為魯迅做過玩具。過了這三間平屋,就是百草園了。

百草園占地近XX平方米,有大小兩園。南園與西邊梁家園子隔著一堵1米多高的泥牆,被魯迅稱為“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牆根”,至今仍留存如故。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誕生在破落的封建家庭。7歲啟蒙在私塾和三味書屋接受傳統教育。青年時代求學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XX年東渡日本留學,初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兩年後進仙台醫專習醫。19XX年毅然棄醫從文,以此改變國民精神。在日留學期間,魯迅加入光復會,堅定地站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19XX年回國後,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擔任教職,並在故鄉參加了偉大的辛亥革命。19XX年2月,應邀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無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期間,參加《新青年》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與李大釗等並肩戰鬥,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1918年至1926年間,創作出版了《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專集,充分表現了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其中1921年發表的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翌年1月赴當時的革命策源地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政變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糾正了只信進化論的“偏頗”。10月定居上海,學習研究馬列主義理論。1930年起,魯迅相繼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當局的種種迫害,積極介紹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團結廣大革命文藝工作者同敵人進行鬥爭,粉碎了國民黨的xx文化“圍剿”。作為共產主義者的魯迅,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晚年,他熱烈擁護支持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從1927年起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雜文。上海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地剖析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鬥精神。這些作品輯入《三閒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等專集。此外魯迅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奔流》和《譯文》等文藝報刊,熱情關懷培養青年,倡導版畫藝術,整理了大量古籍,編著整理《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嵇康集》,輯錄《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於上海,享年56歲。

魯迅——偉大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