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千紅總是春

萬紫千紅總是春 悠悠中華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底蘊,然成其大者,少不了我們對外來文化去粗存精。而中華文化也為世界文化劃上了絢麗的一筆。

農業經濟時代的中國不僅國力強盛,其燦爛文化也是其他國家學習的對象。中國的服飾、瓷器、建築、飲食、學術思想無不影響著他國。唐文化的傳播就促使了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唐文化在發展中形成了中國文化圈。四大發明西傳後,成為歐洲“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可·波羅行記》誘發了西方冒險者對新航路的開闢,開始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同時,中華民族也用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吸收著外來文化精粹。張騫通西域打開的不僅是一條絲綢之路,更是一座中西交往的橋樑。此後,佛教文化傳入,石窟藝術、繪畫、雕塑蔚然成風,充實了中華文明。徐光啟與利瑪竇的合作是歷史上的佳話。中外文化就這樣互相學習,造就世界文明的有容乃大。

在工業經濟時代,隨著中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文化中心由歐洲取而代之。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打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開始了中西文化、新舊文化的激烈碰撞交融。

期間,自強的中國人積極求索救國之路。遠赴大洋彼岸留學者有之,壯懷激烈赴日留學者有之,追求馬克思真理赴法、德半工半讀者有之。他們中不乏國家棟樑,不乏民主革命的先驅,也不乏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頻繁的對外交流在中國民眾的社會生活中經過反覆激盪、沉澱,最終與中華文明融為一體,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近代文明。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尤其在蘇聯解體後,世界格局與文化日趨多極化。各國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爭奇鬥豔。中國也融入了這股大潮,綻放著奪目的光輝。君不見apec會議上不同膚色的各國領導人都穿著喜慶大方的唐裝?君不見《藏龍臥虎》中的中國功夫傾倒了好萊塢?中國文化的魅力可見一斑。在中國,耳中時聞“朱古力”“沙發”等外來辭彙,眼中常見麥當勞叔叔的笑臉,鼻間常嗅外國香水芬芳四溢……“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外來文化正衝擊著中華文明,也豐富著中華文明。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愈來愈快的今日,文化交流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不僅要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也要在融合中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為人類文明獻一己之力。畢竟有各國文化的充實,才有“萬紫千紅總是春”的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