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許多父母在臨死前都會分出遺產,讓下一代過得好一點。不過,有的遺產似乎比別的遺產分量更重,影響孩子的程度更深。這使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父子二人。他們居住在深山,經營一片效益很好的果園。春天,他們在鳥語花香中辛勤耕耘,換來了秋天的碩果纍纍。可是好景不長,父親由於勞累得了重病,不能再勞動。兒子每人督促,懶得去耕作,不再管那片果園。 就這樣,昔日的果園不見了,變得荒蕪、蕭條、空虛,雜草叢生、野蟲橫飛。兒子整日無所事事,就要把家裡的積蓄花光了。看著兒子這樣,父親心裡很不是滋味。身病加上心病,使父親很快就病入膏肓。一日,父親知道自己要死了,把兒子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呀,我已無能為力,你就去把園中的金子挖出來用吧,你好自為之!”說完含笑而去。 兒子料理好父親的喪事,便背上鋤頭上山翻地尋金。但是這樣挖了幾個月一無所得,兒子悵然。到了那年秋天,果園中的水果卻獲得了大豐收,十分喜人。兒子這才終於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 同樣是遺產,起到的作用卻大不一樣。有的父母是真地把自己的畢生心血交給了兒女,但由於兒女使用不當很快便花光了,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局面;以此相比,故事中的父親是明智的,留給了兒子勞動的信念,留給了兒子心靈上的震撼,這比數以萬計的錢財效果要好得多。 人的雙手若不勞動,人的心亦會荒蕪、空虛。“坐吃山空”,人不勞動,不論什麼遺產都是不夠的。相反,人若有了前進的動力,來自於父母的力量,要不要遺產都無所謂。如果真的要讓下一代幸福,最忌讓兒女有滿足感,這會使兒女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 因此,兒女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遺產,而是精神上的財富。只有聰明的父母,才有幸福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