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乃做人之本

誠實守信乃做人之本

誠實守信是xx提出的“八榮八恥”中重要的一條。誠實其實就是真心誠意,實事求是,不虛假,不欺詐;守信就是要做到遵守承諾,講實信用。誠實是守信的基礎,守信是誠實的體現。離開了誠實,人就會言而無信;而言而無信的人,往往會踐踏道德,漠視文明。誠實守信說到底是一個怎么做人的問題。古人云“誠以修身,信以立世”。為人處世,做事立業,最講一個“誠”字,最重一個“信”字,因此誠信乃做人之本。

誠實是一個人的修身之本,一個真誠實在不弄虛作假的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一次宴殊隨著大人進京趕考。考試的題目是詩、詞、歌賦、各以為官之道來寫。宴殊看了題目後,知道這是自己平時練習過的題目,心想:如果這樣做了,自己一定是狀元了,但不能顯示出自己的真才實學。所以他對考官說:“考官大人,這是我平時練習過的題目,我已經寫得非常好了,當地的縣官也說他寫不到這么好。要是我這樣寫了,就不能把我的知識和本領顯示出來,所以我要求換題目。”考官聽了,非常吃驚的說:“既然這是你練習過的題目。你應該好好珍惜才對,我只好啟奏皇上,再行定奪。”皇上知道了,也很吃驚,就對宴殊說:“你如果另外考試,要是寫不好,那你不傷心嗎?”宴殊說:“假如我考不好,那只能怪我知識太淺薄,本領太低微了,我無話可說,不會傷心的。”皇上聽了宴殊的一番話,被他誠實的精神感動了,就另外出了考題給宴殊做。宴殊把這套題做得非常好,皇上把他封為刑部侍郎,最後做了丞相。皇上讓文武百官向宴殊學習。宴殊就成了當時天下人的榜樣。

守信是一個人立世之根。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墨子》里有句名言佳句:“言必行,行必果”。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最講誠信的。我國春秋時期吳國貴族季札子,奉命出使徐、魯、齊、晉等國,過徐國時,徐國國君很羨慕季札子身上佩帶的那把寶劍,卻不好意思說出口。季札子明白徐君的心事,打算出使了其他幾個國家回來以後,把寶劍送給徐君。不料,待他走完各國再回到徐國時,徐國國君已去世了,季札子內心很遺憾,但想到當初自己心裡已經許諾過把寶劍送給徐君的,便解下身上的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劉邦終究未抓到他,還下令赦免了他,並且讓他當官委以重任。民間傳說“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諾。”可見誠信是一個人無形的力量無形的財富。

宋朝哲學家教育家程頤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意思是沒有忠誠信義的人是不能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也難以成事。曾有一名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學習成績優異,但畢業求職時,卻處處碰壁,被很多大公司拒絕。無奈之下,他選擇了一家小公司,沒想到人家仍然不歡迎。他感到納悶,甚至懷疑這是種子歧視。於是就問德國人。人家給他看了一份社會檔案:上面有他乘坐捷運是因逃票三次被抓的紀錄。在德國,公共捷運是沒有售票員的,逃票被查出來的紀律大約是萬分之三。而這位高材生居然被抓過三次。在嚴肅的德國人看來,這是不可饒恕的。

誠實守信是中華明祖的傳統美德,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範,是每個公民應該達到的基本道德水準。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在金錢和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失去了應有的誠信,經濟領域中的投機取巧、坑蒙拐騙、虛假廣告、偽劣商品、隨意違約等;官場上弄虛作假、譁眾取寵、巧立名目、吹牛浮誇、虛報成績、瞞報過失、搭花架子、圖形式;教育領域的假文憑、考試作弊、學術腐敗等等,不一而足。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見利忘義,為了獲取眼前的利益,違背自己的良心,不顧道義,丟失了誠信。“見利忘義”既是違反道德倫理和道德規範的行為,也是違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律規範的行為。我們青少年必須從小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榮辱觀,不斷培養崇尚愛國、崇尚道德、遵紀守法、團結友愛、勤勞誠信的良好品質,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一代新人,推動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沿著正確地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