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蛋殼

指導教師孟雪琪

上周老師留了一個作業:做空蛋殼。

今天上午我打開冰櫃拿東西,意外的發現裝雞蛋的盒子裡有許多雞蛋殼上都有一個小孔。我很疑惑便跑去問媽媽:“媽媽,咱家冰櫃里的雞蛋怎么那么多殼上帶小眼呀?”“喔!那是我用來做面膜的。”“雞蛋面膜怎么做呀?”“就是把雞蛋清倒出來攪拌一下塗在臉上呆會兒再洗掉。”我好奇的問:“媽媽這個小孔怎么弄呀?蛋清能從小孔里流出來嗎?”媽媽微笑著說:“你先試試,實在做不出來我再幫你。”於是我拿了四個雞蛋到客廳去試。

我先拿了一個雞蛋放在手心裡,右手食指一按想按一個小洞,誰知手勁太大了,“喀嚓”一聲雞蛋殼碎了,蛋清和蛋黃流了一手,我趕緊把雞蛋清和雞蛋黃倒在一個碗裡,又拿來一個雞蛋繼續嘗試。這一回我沒用手指而使用筷子,用細的一頭在雞蛋殼上往下杵,只聽“卡蹦”一聲,雞蛋殼上出現了一個小洞,我正想把洞捅大點兒時,哪知那些第一次捅出的小裂紋,一下子就裂開了,蛋清和蛋黃順著我的手流了下來,一直流到地上。這時我有點失望了,可是我想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名言佳句,所以我又打起精神,拿出第三個雞蛋。

這一次我拿來一個極細的東西----針。把雞蛋放在碗裡怕它再次流到地上,左手扶住雞蛋,右手拿著針,一邊轉動一邊往下扎,慢慢的在蛋殼上扎出了一個小眼,蛋殼四周沒有裂痕,這一現象讓我喜出望外,於是我把帶小眼的一頭朝下,往碗裡倒蛋清,奇怪怎么倒不出來呢?是不是眼太小了?我看著小眼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針扎進小眼多半截,然後向四周轉,眼就變大了,再用一根細筷子伸進去輕輕地轉,小眼變成了小洞。我又慢慢地把筷子伸到下面不停的轉,讓蛋清和蛋黃融為一體,攪了幾十下以後,我拿出筷子把雞蛋倒在碗裡,嘿!這一次流得真痛快。為了把蛋殼裡面殘留的液體倒出來,我就把自來水倒進去,不停的晃動,然後倒出來,反覆了幾次見水乾淨了。

我高興地拿著空蛋殼跑到媽媽的房間對她說:“看!我做的空蛋殼口小又乾淨。”媽媽笑著說:“真不簡單,殼上連個裂紋也沒有。我建議你把蛋殼放到一個乾淨的碗裡晾著,這樣殼裡邊的水就蒸發了,帶到學校的時候把它放到一個小盒裡這樣這容易碎。”“好吧!”我心想看來還是媽媽想的周到。

今天我終於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一天過的真有意思。

點評:

小作者這篇《做空蛋殼》選材新,寫注意觀察,從發現冰櫃里的雞蛋上有小孔入手寫,顯得自然。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做空蛋殼的過程寫得具體,真實。具體寫出了開始做空蛋殼時遇到的困難:(第一個,手勁兒大,碎了;第二個,裂紋大,裂了。)做第三個時的動作寫得具體:“左手扶”、“右手拿”、“轉動”、“扎”、“倒”等。從心理活動的過程寫的好:失望—打起精神—喜出望外—奇怪—想辦法等。結尾很自然地點出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