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示例3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一: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1994年,美國洛杉礬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小時,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的事,父與子憑著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

課前備課時,我深入鑽研教材,從教材的實際出發,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點,對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精挑細選,對所教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教學重點設計提問。先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句子“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計提問,“子不起”是什麼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課堂上講課時,我力求提出的問題圍繞課文重點,按照課前的預設進行教學,從“父”與“子”兩個方面來理解。說父親了不起,找出描寫父親了不起的段落,重點是課文的3、5、12自然段,先讓學生朗讀,談談體會,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課文中,再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並引導學生想像當時情境。體會38小時有多長,平時這么長的時間,人們都幹些什麼,而父親的38小時只是在幹著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父親為了兒子,快不放棄,實現對兒子的承諾。多么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父親!多么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說兒子了不起,我讓學生找出體現兒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課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談體會到了什麼,在老師

的講述下,引導學生體會年僅七歲的阿曼達在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食物,沒有水,只有恐懼與危險的情況下,苦苦等待父親的救助,但他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當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在出去吧!”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兒子的子不起。這時,我又提問:“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是課文中的哪句話支撐著他們共同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為什麼文中3次出現類似的話?”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波瀾。是有效提問。

這節課上完後,我及時的反思了本節課上的提問是否是有效提問,我覺得本節課能抓住課文重點精心設計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是有效提問。但我在文本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不足之處,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例如在教學“勸說”父親部分,沒有強調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裡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倒塌、爆炸、餘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為援救已經沒有意義。課文結尾時我沒有再強調父親的了不起是因為父親不僅救了自己的兒子,還救了其他13名兒子的同學,兒子的了不起是因為有了父親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撐,他和同學才得以堅忍不拔地等到了父親的救援,沒有使父與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華。如果那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二:

新課標指出“要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重視和關注青少年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養,強調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主要靠薰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輸。”我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緊扣這幾點,突出人文性。

一、創設情境 調動情感 縮短文本與學生的距離

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於文本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面較遠,因而我在教學時注意媒體的運用。上課伊始,播放有關大地震的錄象,教師談話激 情:“大家看,一場大地震正在發生,一個兒子被埋在廢墟中,父親怎么辦呢?這節課,我們將一起讀一讀這個發生在地震中的故事。”這樣一下子就縮短了學生與 課文的距離。

二、讀中體驗 感受文本的震撼

這篇課文中父親的情感變化是全文的主線,我以此為線索,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父親的情感變化:著急、擔心——悲痛——堅定——激動——幸福。我在教學過程 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採用自由讀、個別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語感連線學 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讓朗讀使學生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讓朗讀使他們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本的教學目標,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引起共鳴。

三、尊重學生的感受 體現人文性

在思考“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這個很有分量的問題時,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迴點撥。然後交流學習成果。閱讀是個性化 的行為,每個學生在探究中都會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感悟,在這裡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過交流討論,豐富了個體探究 所得。

四、 升華感情 再現人文魅力

最後,我讓學生講講他們父子、母子之間互相愛護、信任的故事。有個學生講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著他下樓,不小心摔一跤,但還緊緊地抱著他,結果 導致他爸爸骨折。此時此刻,學生對父愛母愛的理解是飽滿的,觸及到了學生的靈魂深處,對其成長也會有深遠的影響。我體會到語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語文。用 文字展現生活實際,既能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動學生內在情感世界。此時,他們的所想所說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極。在這裡再現了人文魅力。

在課文的學習中,我與學生隨著這對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經歷了磨難,經歷了痛苦與喜悅,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我們陶醉於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們,成長了自我。

這篇課文的教學,體現了語文濃郁的人文性。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三: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第九冊第十七課課文,是父母的愛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後,一位父親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讚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勝困難獲取幸福,執著追求的精神,這一課的學習目標是把握課文內容通過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感受父親對兒子深厚的愛。

在教學中我抓住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深入探究.學生從父親的動作、語言、外貌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父親的艱辛和父親偉大的愛,感受到父親是一個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人。從阿曼達在廢墟上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讓同學出去,感受到兒子的了不起,父親為信守諾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因為父親說過“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而變得勇敢富有愛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親情使人無私高尚,親情能創造神奇般的奇蹟。

結尾我設計兩個可能發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兒子但兒子已經死了;二是父親在找孩子的過程中發生意外。在天國和孩子在一起。在這兩種情況下父親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嗎?學生感受到父親都實踐了他對兒子的諾言,展示了他對兒子濃濃的愛,這足以讓人尊敬,讓人覺得“了不起”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得到了發展。

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說的一句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學生想像在什麼情況父親說過這句話。在描寫爸爸外貌時,你仿佛看到了什麼?以此深化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但作為課改經驗不足的我,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亟待改進之處:

自身的教學水平還不過關,課上的應變機智不強,當引導學生從“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中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支撐父親挖掘36小時?時,連叫了3名學生沒有提出我預設的這個問題。我心中有些慌亂(因為這節課有校長聽課)一時找不到恰當的點撥方法,又怕延誤時間,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問題。因此我也非常緊張,致使自己不在狀態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對於語文教學我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裡,讀出相應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現兒子還活著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出喜悅與幸福。經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並未走進文中,走進現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覆研讀,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現場,入情入境,親身經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

總而言之,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學上離校長提出的教學思路還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後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鑽研教學,讓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