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區作文

2.文化深層性

一般來講,旅遊是一種輕鬆的休閒方式,可是旅遊散文的作者卻常常是在這種“輕鬆”之中去尋找“不輕鬆”,常是去下功夫發掘尋找每一個景區能讓人們感受到的那種文化,而且這種文化常常被從深層之中發掘出來,以致使人們能夠重新審視景區,去感受景區文化的厚重。可以說,這種文化的深層性反映在旅遊散文中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可以這樣說,旅遊散文如果失掉這種文化的深層性,便會顯得蒼白。余秋雨先生被譽為當代文化散文的代表,它的這種“文化性”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旅遊散文而體現出來的。在談到散文創作時,余秋雨先生曾講過一句話:“最重要的是要有意思,並把那意思變成一種味道。”這裡所說的“意思”,對於旅遊散文而言,那就應該是“文化”,而這種文化就變成了散文的“味道”。

3.情感至真性

對於散文而言,是非常看重一個“情”字的,情真才意切。這種至真的情感在旅遊散文中同樣體現得很充分,好的旅遊散文為什麼能令讀者引起強烈的共鳴,正是因為旅遊散文中這種真情,深深地打動了讀者。在旅遊過程中,景區中某些景點,某些故事,或者某些文化內涵,常常強烈衝擊著人們的心靈,也容不得你不去產生某些聯想,生髮出某種情愫,這些會自然而然地在文章中體現出來,這種情感的至真,便構成了這類文章的一種共性。正如韓作榮先生說的,“散文是作家心靈的視窗,是作不得假的文字、真的性靈、真的情感,對生活的真切體驗,真知卓見都蘊含於娓娓道來,親切動人的語調之中。”如果你打開的這扇“視窗”是假的,那么讀者讀到的只能是一種虛偽。

4.旅遊記錄性

旅遊散文總是與“旅遊”有密切的關係,沒有“旅遊”便不可能有旅遊散文。散文作者遊覽過某些景區,對那些好景區、景點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才會把它通過文字表現出來。自然,作者對景區、景點的了解,是因為有了“旅遊”這個媒介,所以常常在文章中將這次旅遊作了文章的引子,因而,文章中,有關作者的遊蹤便被記錄下來,這樣,也便成了這類文章的一個顯著特點。明代大旅遊家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一書便清晰地顯示了這個特點。雖然我們沒有跟隨他旅遊,但我們讀過這本書後,便會清晰地看到他旅行的蹤跡,似跟著他旅遊一般。隨手翻開一段文字《楚游日記·卷二下》:“十七日,早餐後,仍由新庵北下龍頭嶺,共五里,由舊路至絡絲源下。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門不可入’之文……”便可體會到這種“記錄”的特性來。

5.風格多樣性

散文風格是多樣性的,體現在旅遊散文中,其風格同樣有著多樣性。由於各景區景點的那種美,那種文化對人心衝擊的程度不一樣,也由於旅遊散文的作者所追求的創作風格不一樣,因而,便形成了旅遊散文的風格多樣性來。如果你追求記實,那么文章往往樸素;如果你追求發掘文化內涵,那么文章往往深遽;如果你有著豐富的想像,那么文章往往飄逸;如果你欲抒發感情於不可仰止,那么文章往往空靈。過去,人們讀《登泰山極頂》和《古戰場春曉》,便會讀出兩種不同的風格來;現在我們讀《放逐深圳》(王小妮)和《安塞腰鼓》(劉成章)同樣會讀出兩種不同的風格。同是寫長江,讀讀劉白羽《長江三日》,再讀讀陳荒煤《長江上永不消逝的彩虹》,那風格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