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屈原的高考滿分作文

端午節的到來,總是讓人想起屈原的存在。我們端午節吃粽子念屈原。這是一個時代的偉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吊屈原賦作文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鬱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嘆,其悲嘆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於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

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終於鬱郁而沉於汩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一旦被疏,不復被用,雖心繫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易當為客字之誤)。

余嘆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製於情也,人情莫不好悅己者,而惡直言者也,故莊宗雖有天下而終自謬(戳)於伶人之手,其沉溺於私情使然也。夫奸讒當道,以美色誘之,絲竹樂之,財物亂之,使其遠正直而近讒邪,雖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於禍已至矣,乃有悔色,豈不晚哉?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於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於情於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羅,去今兩乾余載矣,夫兩千餘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余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

懷王於冥冥之中,定當後悔不迭,特以為情乃理之末,而理為情之始也,理從情而家不立,則國不治,則天下難平,情從理,則行路之人,可為骨肉之親,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豈不如此哉?

(註:之中標點一仍其舊,括弧內文宇為錄者所加)

《吊屈原賦》點評:立意切題,分析政治與感情的關係精闢;全篇用文言文寫就,且文筆流暢,標點準確,顯示出雄厚的古漢語基礎知識;熟悉中國歷史,把古代人物與現代人物結合起來對比,提升了主題;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自然結合進文章,生動感人,乃歷年來很好的文章。

讓我們一起緬懷屈原作文

艾葉黃,掛門堂,堂堂戶戶,粽子飄香。龍舟揚,汩羅江,江江湖湖,豪情萬丈。

楚辭亡,天下攘,攘攘熙熙,總見端陽。屈原殤,千古長,長長久久,英雄兒郎。

——輿驊

引語: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悽美,氣吞山河。它向世人所傳達的,是一個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風格。端午節,沉澱了一種精神,厚重而堅固,歷久彌新。它向世人所闡述的,是一個勇士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偉大壯舉。兩千多年以來,端午節所特有的這種情懷和精神,從來未曾改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句詩詞正是屈原胸懷鴻鵠之志的真實寫照,集中體現了他生命不息、鬥爭不止的堅強信念,深刻表達了他力挽狂瀾、富國強兵的政治抱負。

屈原生活於戰國時代,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系貴族出身,明於治亂,長於辭令,早年曾經深受楚懷王的寵信,官居左徒、三閭大夫等要職。

戰國時期,正值七雄爭霸、烽火連綿。以國力而論,當時只有秦國和楚國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尤以前者占有較大優勢。在楚國內部,貴族利益集團眾多,階級矛盾突出。面對內憂外患,為了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屈原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迎難而上。對內,他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加強法治,限制貴族特權,舉賢授能,發展經濟實力。對外,從實際形勢出發,他提出符合楚國長遠利益的正確方針,堅決主張聯齊抗秦。這樣一來,使得楚國曾經一度國富兵強而威震諸侯。可是有誰知道,屈原原本一心為國為民,但是由於其內政外交政策的推行,不可避免地觸及了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利益,以致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秦相張儀由秦至楚,重金收買靳尚、子蘭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出兵伐秦,均遭慘敗,便派屈原出使齊國,意欲重修舊好。在那期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瓦解了齊楚聯盟的計畫。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屈服於秦。屈原隨即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懷王被秦國邀約,相會武關並遭扣留,最終客死他鄉。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面對國破山亡,屈原悲憤難捱,遂跳入汩羅江,以身殉了一生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一生無疑是悲壯而又偉大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是他始終不渝的效忠祖國的愛國熱情,堅持不懈的抵禦強敵的戰鬥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以來,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緬懷、尊崇和愛戴,感召和影響著無數中華兒女。據史料記載,屈原在兩次流放中,先後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九章》、《天問》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在這些詩歌之中,屈原尖銳地抨擊了當時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敗,表達了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貞,流露出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愁苦悶。

據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異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進行弔唁。漁夫們自發性的划起船隻,在江面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扔進江里,說是要餵飽魚龍蝦蟹,讓它們不要去咬他的身體,人們見後爭相仿效,並擔心飯糰為蛟龍所食而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最終發展成棕子。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從此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就有了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人們藉由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和崇敬。

兩千多年來,端午節從來沒有廢止過,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一直得以延續和傳承。時空阻隔,屈原離我們已經實在太遙遠了,以至於沒有任何印象。屈原留在人們記憶里的,其實已經早就不再是他的音容笑貌,而是他的生平事跡和偉大精神。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與會人員一致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永遠的留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他對於後世的影響力,由此略見一斑。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詩人,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史官,信念堅強。“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勇士,鬥志昂揚。“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不畏強暴。

不管歷史如何嬗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自從屈原投入汩羅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國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澱了,就注定他的靈魂將得到洗鍊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時至今日,“屈原”已經不是尚且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百姓情結和民族文化,穿越著時空,年年相繼,代代相傳。也就是這樣,“屈原”鮮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請記住,每一年的端午節,讓我們一起緬懷“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