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議論文:不知足,才常樂

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在某些時候,“不知足者”才“常樂”。

“知足”可以膚淺地理解為“安於現狀”。如果古人安於現狀,那么我們現在也許還只是生活在樹林子裡,並且只懂得鑽木取火,根本無法也不可能預想到會有現今這樣發達的科技,也不會認字,跟別說造字了,或許,我們只會用簡單的肢體語言來交流。這種事如果發生在當今社會,那一定是恐怖的。

我認為,人應當“不安於現狀”,也就是“不知足”,不管是在物質上或是精神上。我們擁有如今的生活,都是因為我們“不知足”,才讓電燈代替了煤油燈,汽車代替了畜力運輸。也因為科技的發展,才讓事實代替了猜想。藝術家們也“不知足”,才使得我們擁有如此多的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讓人的精神享受絲毫不亞於物質上的。

如果往深了想,“知足”絕對是層次的理想。平民百姓知足於自己的粗茶淡飯,才享受到了富貴人家所基礎不到的,也不曾了解的快樂。他們雖住在簡陋的房子中,過著貧窮的生活,卻不必像上流人士那樣成天地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如此說來,這種生活乃是大多數人盼望得到的。也因為他們的知足,才給人們帶來了不可或缺的食糧。他們雖然安於現狀,不攀富貴,並非是沒有鬥志,只是他們將這股力量匯聚於耕地當中了,這才可以使平凡的生活充足而開心。

古時候,有些人因看透了世俗,也過夠了這艱奸險的生活,而到深山中隱居。他們聽著流水聲,鳥鳴聲,吃著與百姓一樣的粗茶淡飯,卻在上中悠然自得,也作幾首清幽淡雅的詩。因為他們的知足,才不願捨棄這種生活,也讓那些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或許,知足與不知足並不矛盾,火速,兩者完全可以融合,也或許,你的生活會比常樂還“更樂“。知足與否,取決於事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