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作文

議論文寫作是高中階段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對高中生進行思辨能力訓練的極好途徑。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高中議論文作文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高中議論文作文一

常想過去的人重情義,憂鬱深沉,是思想者;常想未來的人性情豪邁,勇於創新,是開拓者;常想現在的人常識豐富,善於取捨,是上進之人。

即使,橫在我面前的是一條沒有渡口的江河,只要穿過晨霧眺望一下對岸的風光,我就不會感到沮喪。

即使山道多么陡峭,我也要不停攀登,即使累倒在半山腰到達不了峰頂,總比在山腳下看得遠。

即使,土壤多么貧瘠,我也要摘下種子,並且用心和汗水去澆灌,我相信我不會一無所獲。

即使通想成功的道路上沒有燈光。我也要摸索著辨認那緊閉的生命大門,然後咚咚地把它敲響。

我是常想現在與未來的人,所以我才這樣正視自己的目標,正視自己的夢想,堅定上進的步伐,並不遺餘力。

雨果說:通過不懈的努力,不屈的理念,偉大的創造,夢想有可能變為財富,但財富永遠只是夢想的副產品,並不是夢想本身。夢想的實質內容是生命的熱誠和不遺餘力的無限追求。

史書載,魏蜀吳三分天下,魏過強盛,吳有三世固業,尤蜀為衰。偏有好戰者,欲扶漢室,南征南蠻,北伐魏。李白說:蜀道難行,難於上青天。偏有好行蜀道者,六越蜀道出祁山,至死不休。

欣賞這種在客觀中堅持主觀的毅力,雖知局勢不利。

欣賞這種在必然中尋找偶然的心態,雖知必敗。

欣賞這種為力爭上遊,不落深溪的心境,雖見浪大,水急。

忠者,聖者,明者,慧者,百姓千頌的口碑。

這就是心態拼出的人生。

有的人將生的本能折成一條船,將自己擺渡出絕望的深淵,有的人將新的欲望折成一隻船,渡過了挫折後的痛苦與沮喪,有的人將希望折成一隻船,駛過了重重的黑暗,實在無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也要將自己擺渡到對岸。

不餒的心態決定精彩的人生,所以。無論命運多么晦暗,無論人生有多少顛簸,都會有擺渡的船,而這隻船常常就在自己手裡。

行蜀道,擺渡夢想,讓我們揮起沉重的石錘,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當青春逝去時,那些部位將生出厚厚的繭,最終成為堅實的石,支撐起我們不再年輕,但一定美麗的生命。

高中議論文作文二

如果達爾文生活在今天的話,他的工作可能集中於物種的訃告,而不是物種的起源。

——題記

人類作為藍色星球上智力最高的動物,逐漸地成為了這漂泊在浩瀚宇宙中孤零零小島上的主宰,掌握著任何其他物種的生殺大權。

人有時候比饕餮更加貪婪。動物美麗的皮毛,人類用它裹著自己孱弱的身軀;動物強壯的身體,人類用它填滿自己臃腫的肥腸。人類更可以厚顏無恥的把有益於自己的昆蟲稱為益蟲,而沒有辦法讓人類榨取的昆蟲便被劃分到害蟲的行列。每年人類都會大刀闊斧地消滅這些所謂的害蟲。可是它們也是生活在這個星球的一份子,它們也是這裡的主人。可事實卻像舊社會的大地主強行強占了農民們的土地,還要受害者為他們乾苦力。稍稍造成點損失,農民便會遭到滅頂之災。

人是霸道的強盜!明火執仗的行兇者!假如動物們穿你的皮,吃你的肉,不知道還會有人把生命視如草芥嗎?

你有多久沒有聽過蟬叫鳥鳴了呢?也許它們沒日沒夜的歌唱惹惱了沒有心情的你。可是,你知道嗎?蟬要在又黑又冷又濕的泥土裡辛苦四年,才能換來一個月在陽光下的歡唱。這難道不值得人去敬畏嗎?它雖然渺小,但他並不卑微!因為它懂得生命最深刻的意義,它不會浪費每一個瞬間去爭取歡唱的機會。而自詡清高的人類呢?有的卻像行屍走肉一樣的活著,成為這個世界的寄生蟲,這才是真正的卑微!

別小看地上的一隻螞蟻,如果它和你一樣高大,它可以把卡車輕鬆舉起;別輕視天上的一隻小鳥,如果它有害人之心,它可以與龐大的飛機同歸於盡!

敬畏生命,別讓蟬聲鳥鳴魚越以後只存在於我們的詩句中,而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邊!

高中議論文作文三

大地為什麼會有高山和峽谷?人間為什麼會有高尚和卑下?……這一切的疑問猶如吹自四面八方的風籠罩著這個煙霧交錯的世界。立於天地間,誰能擺脫紅塵的牽絆,拋開一切俗念去問,去認知呢?

有的人去問了,但那不是為了認知,而是往自己的臉上塗上一層油光而已;有的人想認知,卻不知道怎么去認知。因為,他不想底下他那高傲的頭顱去問一下。到頭來,問和認知都在話語中隨風而去,而沒有在行動中落實下來。這是很可悲的情況。

世人誰都會有疑惑。屈原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忠心只有在滔滔江水中實現;岳飛疑惑為什麼自己的精忠報國只有在“莫須有”的罪名中落幕;孫中山疑惑為什麼自己的“三民主義”只有在口號中閃光。他們都有疑惑,卻都落了個同樣的結果——失敗。因為他們沒有隻有疑問,而沒有去認知事物的本質。哥白尼有了疑惑就去問,否認了“地球中心說”,證明了“太陽中心說”,贏得了文化巨人的稱號。這就是問和認知的重要性。

大智大賢尚且如此,渺渺眾生又怎能撥開疑惑這團煙霧呢?其實,要想撥開這團煙霧,是很簡單的事情,那就是去問,去認知。只要做到了有疑惑就問,又何愁不能認知呢?人,只要“不恥下問”,又何嘗不能認知呢?這因為,問是認知的基礎,認知是問的結果。

我們知道:沒有人知道我們心中的曲折。然而,我們早已習慣去適應別人的需要,讓自己人生的陽光通過別人的反射而獲得。真理無人能推翻,因為它早與人們的認知心理息息相關。在疑惑的牽絆下,一切都有了約定俗成的定論。地廣人多的中國為什麼至今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與此多多少少有點關係。不能否認悠久的歷史風情早已澆鑄了一種順從的心理,也不能否認這種順從價值。但鐵的原則有怎能讓順從去牽絆呢?

在科學技術一體化的今天,難道讓順從做後盾,就能開拓一片嶄新的輝煌嗎?世界需要的是認知,是有疑而問。而不是順從了就有糖果吃的甜頭。

有疑不問,就會讓認知陷入迷惘的泥潭,讓認知像栓了線的鴻鵠一樣不能翱翔於天空。真正的認知是要撥開順從的煙霧,脫去有疑不問的虛偽外衣,讓真的世界猶如初生的嬰兒般再現於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