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800字作文高中【三篇】

【篇一】心要在焉

泰戈爾曾說:“人的一生有著深刻的願望,雕塑、繪畫、詩以及宗教,我們為之付出不懈努力,不為別,只求不朽。”認定一個目標,為之奮鬥終生,心在焉,終點就在眼前。

在黑暗中曲折前行,不畏艱苦,心要在焉。

是什麼讓韓信屈於胯下之辱,只為日後一次搏擊?是什麼讓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東山再起?是什麼讓布魯諾不懼命運的火舌,高頌科學的讚歌?是那為信念獻身的靈魂,穿過昏黑的洞*,在世界英雄之林大放光華。他們心無旁騖,只為一抷精神的樂土。“一切願望的本質享樂乃是精神之悅。”那不只是羅素——人的吶喊,那是無數虔誠心靈的頌歌。曝霜露何妨,遍地棘草又何懼?心在焉,黑暗終成光明。

在名利中目不斜視,不屈*,心要在焉。

“真正的光明,不是沒有被黑暗浸染,而是無法被黑暗掩蓋自身的光輝,真正的英雄,不是對世俗避而遠之,而是在世俗中堅守自我”,羅曼·羅蘭的話仿佛一記醒目,震撼了無數心靈。英雄就如劉備,受人景仰卻為那聖潔的家園甘於落魄;英雄如李斯,身處宦海卻抓住信仰的浮木,自主沉浮;英雄當如拿破崙,沒有沉迷於甘醇美酒,只為法蘭西燃盡生命之燈。名利*如毒藥,若非心在焉,只能被它腐蝕心骨,碌碌一生。

在變遷中堅守自我,不隨流波,心要在焉。

李斯特大概是命運之神的寵兒,天賦極高的他年紀輕輕就在維也納書寫傳奇。但他並沒有因際遇改變而放棄心底對音樂的熱忱。盧梭守著一份愧疚度過一生,《懺悔錄》中的隻言片語,訴說著他未隨歲月滌盪而褪色的真誠。安德魯·馬修斯的《感恩的心》不正是他人生中不變情懷的寫照嗎?心在焉,猶如一盞耀眼明燈,指引未來的路。

花兒願為一隻鳥,鳥兒願為一朵雲,而它們不變的是對生的熱愛和追求。心在焉,不論在宦場,在野林,心懷未來便有了舟。心在焉,我們終能踏上命運的聖殿,滿身花雨又歸來。

【篇二】最是花影難掃

繁花錦簇,投下一片馥雅濃香的影子。花在,花影在,不易察覺,卻也無法掃去。

習慣,是一個人的影子,若觀影可知花疏密,則觀影亦可知人行跡。雖輕至無法稱量,不被在意,卻也無法擺脫,分外“沉重”。

人們的習慣是多樣的,卻無一例外,都充當了花影的角色。

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上學上班、睡覺晨起……這些習慣似乎已深入骨髓,成了人舉手投足間的一部分,不易察覺。黑澤明有牛油癮,甚至在麥片中也加牛油。一日四食主義的他,興高采烈地活到了88歲。若你不喜牛油,相信一日三餐的科學性也無所謂。

在無法抗拒的生活中,日常習慣如此之輕,輕到讓人信然是隨心所欲,而毫無察覺它的日漸深入。直到某日對上了錯誤的生物鐘,才恍然驚覺它的存在。

習慣輕似花影,但影子依舊可顯示花的繁茂凋零,便也可泄露人的行為舉止,知曉一個人無法擺脫的或憂或喜的生命。

黛玉素喜把殘花收撿了,埋在土中,連讓它們順流而去也不願,恐眼前的詩情,來日仍是污濁的結局。她習慣了惜花葬花,亦惜的是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葬的是生性涼薄多寂寞。黛玉的多愁善感從性格變成習慣,也又成為了性格,融入骨髓,久伴了她短暫而又荒涼的一生。

沈東之在《晨鳥與夜貓》中曾介紹了不同作家的寫作習慣。晨鳥型的作家,比如托尼·莫里森,總喜歡在黎明時分寫作,喝杯熱咖啡,看太陽慢慢升起,“覺得光明注入了我的靈魂”。而夜貓形的愛倫·坡先生,卻愛在午夜完成他的驚悚小說,甚至還要在肩上放只黑貓。不同的習慣,卻一樣無法拋棄,而這些習慣,也恰恰體現了他們的寫作風格,如同影子,知曉了主人的全部動作。

人們無法擺脫習慣,它太過於沉重。命運、生活、個人等因素造就了它,正如同風雪、土壤、水源等培養了一株花。在不斷適應,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人們毫無察覺地培養了或好或壞的習慣,開了或多或少的花兒,絲毫未顧及身後的影子。直到某日,陽光明媚,在欣賞繁花錦簇時,才驚覺隱藏在瓦盆後的影子,無時不在。

然而,最是花影難掃,卻又何必掃?把花開成最燦爛的模樣,丟棄殘枝落葉,花影亦是你的翻版,亦告知了你真實的生命狀態。

【篇三】小善不小良心無價

油漆工補漏,本非其職卻視為天職,救人於無形,感動了老船主。小人物不以其職為卑,不等不靠,堵漏決患,絕對源於一顆清白的良心。

當今社會,“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流毒橫行,道德缺損,世風滑坡,竟然連對倒地老人扶或不扶大生狐疑。行業之間豎起壁壘,部門之間隔岸觀火,遇到大是大非踢皮球,機會到來卻窩裡鬥,有福務必同享,有難豈可同當,凡此種種,讓人警醒。

記得有一位歷史學家說過,歷史不是由幾個大人物造就的,而是由千千萬萬個小人物推動的。魯迅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中華民族,英才輩出,正是有無數個這樣的“油漆工”為中國這般巨輪保駕護航。陸游,不只耽於寫詩,“尚思為國戍輪台”;林則徐,何不安心做封疆大吏,卻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譚嗣同完全可以著金袍玉帶,卻甘願以身殉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時傳祥,一代勞模,以我一人髒,換得萬人潔。

時代需要好人,時代呼喚好人。央視一檔《走基層》欄目,記錄了無數基層幹部民眾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無論是紮根山林退而不休的好書記楊善洲,還是雷鋒傳人,默默奉獻的碼頭工人郭明義,無論是捨己救人的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教師張麗莉,還是心繫祖國航天事業,幾十年如一日的老中青三代航天人。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當人們都在一切向錢看時,正是這些恪盡職守,崗位守節,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人,撐起了共和國的雄偉大廈。

讓我們由衷地,向好人致敬!

好人行善,源自本能,他們將心比心,急人之困。好人堅守道義,源於良心,他們信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好人無欲,起於公心,他們無私無畏,服務大眾。國家每年評選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年度十大道德模範”,就是旨在弘揚我們身邊好人,豎立學習的標桿,傳承棄惡揚善的千年美德。

這使我不由再想起三個人物:史懷哲,法國醫生、作家,他不願在家享清福,卻遠赴非洲,為貧民治病,樂此不疲;白求恩,放棄在加拿大的優越條件,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鞠躬盡瘁;安南,前聯合國秘書長,為了解決敘利亞危機,不顧安危,積極斡鏇。一位哲人說“清白的良心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枕頭”,冰心老人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可為註腳。

阿拉伯故事裡說:有個人在路邊睡著了,一條毒蛇向他逼近,有個農夫看到了,揮刀砍死了毒蛇,繼續趕路,而夢中人渾然不覺。還有個故事說,一個盲人提著燈籠走路,別人不解,嘲笑他多此一舉,他卻笑著回答,打燈是防人撞我,更方便別人趕路啊。

故事雖小,情同此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我們都忘我地工作,樂於助人,清心寡欲,高舉公德的大旗,就一定能創立真正的和諧社會。

請謹記:小善不小,良心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