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議論文:疑與信

疑與信

人們需要信仰,沒有信仰人生就失去了意義。人們需要懷疑,懷疑推動著信仰和社會的進步。疑與信,看似水火不相容,實則相互促進,密不可分。

古有戴震小時候大膽質疑,成為思想家;亦有聖徒們堅守信仰,濟世行善,追尋內心的呼喚,將愛撒播於天下。

可是如今,信仰淪陷危機,人們又開始無端懷疑,“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其實,疑與信本不矛盾,為何我們不攜它們一同上路?

如果說信是日月星辰,令我們相信並且仰望,那么疑便是內心之光,引領我們步步向前。兩千四百多年前,蘇格拉底便是以不信神的罪名,被雅典民眾處死的。他的確不信神,懷疑神,但這背後事實上是他有堅定的信仰-----人生的價值在於智慧,要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法庭允許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須放棄質疑,放棄信奉和宣傳他的信仰,被他拒絕了。他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活著不如死去。”他因信仰獻出了生命,同時也獲得了永生。當然,他因懷疑神而帶來的恆久普適的價值是我們永遠的信仰,不容懷疑。

過去國人盲目造神、拜神,奴化之下人們喪失了懷疑的精神和勇氣,以至於是盲從滲透入民族的血液中,甚至成為民族的標籤。如今我們又遁入另一極端,懷疑一切。

疑與信同樣都有著強大持久的內力。疑是智慧的起源,懷疑的確是真知的先導,也推動著更好的信仰產生。幾個世紀以來,偉大的思想家從不否認自己存在著疑問,由此誕生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恆久普世價值成為我們永遠的信仰。在歐洲大地仍處在宗教神學的束縛中堅信神創論時,已有人開始悄悄地甦醒。在面對上帝的時候,他們內心的懷疑之火愈燒愈旺。反對教皇並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出現,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他們的懷疑推動了文明發展,使人真正開始為“人”。

疑比信更需要勇氣,它是無限的。周國平如是說:“懷疑來自過分認真。”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無所用心者無所疑,這種人也必定沒有信仰。懷疑體現的是以自由為靈魂的信仰,這是徐賁先生面對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的回答。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改變信仰是常有的事,不足為怪。當“你迷茫的時候,你並不孤獨。”“不懷疑不能見真理”。然而當疑時不疑,不當疑時又亂疑,沒有信仰,思想會誤入歧途。不妨學學魯迅,先生在面對信仰時,持一種懷疑而認真的謹慎審慎態度,不盲從潮流,也不因循守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