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待人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態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禮貌待人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各種行為處境中所應有的品行和禮儀,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公德之一,也是文明行為中最起碼的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禮貌待人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反映出人與人之間平等與友好的關係。周恩來是禮貌待人的楷模。他身為國家總理,但總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處處以禮待人:服務員給他端茶,他常常站起用雙手接過去,並微笑著點頭表示感謝;外出視察工作,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是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員一一握手,親切地道謝;甚至在深夜回家途中,他也再三關照司機讓外賓的車走在前面要禮貌行車。

我就是一個待人有禮貌的人。有一次,我家來了許多客人,我有禮貌的說:“叔叔好!阿姨好!”他們都誇我是好孩子,然後,我給他們每一個人沏了一杯茶,他們說:“謝謝!”我說:“不謝。”

可見,禮貌待人最起碼要做到誠懇、謙虛、和善、有分寸。

禮貌待人並不只是一種外表形式,而是溝通人們之間友好感情的一道橋樑。如果能自覺地做到禮貌待人,不僅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純潔和美好,而且可以避免和減少某些不必要的個人衝突,使社會生活更加和諧安詳。在這種美好和睦的環境中,人們就能增進友誼,加強團結,更好地學習、生活、工作,並從中感受到親切、溫暖、愉快和力量。 簡評: 作者說理頭頭是道,舉例旁徵博引,思維縝密,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