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鳥的評說》想到的

有這樣一個寓言,意味雋永,讓人回味無窮。它講的是一群鳥兒互相指責批評的故事。比如在鸚鵡的眼裡,喜鵲是奴顏媚骨,在百靈看來,鸚鵡又是人云亦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也許這些鳥兒眼中,孔雀也有缺點,就是尾巴太美。 我並非公冶長,聽了鳥語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我輩人中像鳥的還算什麼?只是有的人寬於律己,嚴以待人。凡是敝帚必然自珍自誇,凡是他人一定求全責備,時而感逝傷懷,時而悲天憫人,時而怨物,時而自嗟。總而言之,昂昂然天地間惟我獨尊,世間萬物能入他的紅眼者有幾何。我要奉勸這樣的人,“牢騷太盛防腸斷”啊! 只看到別人的不足與缺憾,試問這種情緒的產生是源於世界上的不圓滿還是心靈上的不完滿?上古神話說鴻蒙之初,天不滿於東南,地陷入西北;古人也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又何必囿於成見而不肯多一分包涵呢? 梅堯臣有句名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歷來為人欣賞。(此詩句應為宋人盧梅坡所作,不是梅堯臣所寫——筆者)我想除了詩句本身的工巧外,還因為它包含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理:事物各有短長,梅皋和司馬相如都是才華橫溢的名賦家,都曾文章驚海內,而兩個人也並非十全十美:“梅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我們怎么能因為梅皋的“不工”而否認他的“敏”。或因為相如的“不敏”而看不到他的“工”呢? 如果我們都能全面而寬容地正確看待他人和自己,不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攻計甚至械鬥嗎?鳥兒的互相指責正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應該看到我輩人中雖多朽木之材,可也不乏龍鳳之人。不要做只看到別人缺點的“放大鏡”,要知道鳥無完鳥,人無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