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節日為話題的作文800字左右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是我國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集中表現,傳統節日文化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你想知道如何寫好以傳統節日為話題的作文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以傳統節日為話題的作文怎么寫吧,歡迎閱讀!

以傳統節日為話題的作文篇一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每到春節,人們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辭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這時是小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

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媽媽興高采烈地去街上買東西準備做年夜飯。街道上處處張燈結彩,十分熱鬧,家家戶戶貼著“倒福”、掛著燈籠。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紛紛面帶微笑地走向大小商場,有的購物,有的遊玩。這樣熱烈祥和、繁華喜慶的節日氣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啊!

晚上,全家人團團圓圓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共享新春之樂。當晚,煙花怒放,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等到半夜零時,爆竹齊鳴,歡慶新年的到來,那是多么激動人心呀!我想此時此刻,全國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歡慶新年的到來吧。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湯糰,即希望“年年高、團團圓”的意思;大年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們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拜年時,首先要到最親的長輩家裡拜年,然後是平輩間互相拜年。長輩們都給我們小孩子發紅包,我們可高興啦!喔!我差點忘了告訴你們,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的房子裡都要放兩三根甘蔗,因為甘蔗代表“節節高”;年夜飯中也總有一道菜是魚,因為“魚”和“余”是諧音,表示“年年有餘”的意思。當然,在春節里,千萬不要說不吉利的話,否則會被長輩埋怨,說你不懂規矩的。

過春節讓我了解了春節時各種各樣的習俗,體會到了人世間的親情,也體會到了朋友們之間那種純潔無瑕的友情。雖然我的口袋裡裝滿了的紅包,有一副“財大氣粗”的模樣,但我早已作好了今後的打算,你們想知道嗎?

古人曾曰:“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我要在歡樂的節日過後,在20xx年的開始,向著新的目標前進,開創我的美好未來

以傳統節日為話題的作文篇二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的資料:有對聯、十二生肖、剪紙,還有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資料,因為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

重陽節,又有“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裡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了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以傳統節日為話題的作文篇三

20xx年,我國首次將清明節納入法定節假日,這個民族節日的確立,讓家有是去親屬的人們有祭奠、和掃墓的時間,也給眾多市民踏青的時間。然而,我們的青少年一代呢?他們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日期嗎?據廣州市少年宮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0%以上的學生知道清明節, 但對清明的由來卻不甚了解。 於是,利用今天清明之際,很想說一個“讓孩子們愛民族傳統節日”的話題。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節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所以日期不固定,是因為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二十四節氣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故公曆曆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也提前到前一日,因此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故清明在每年4月4---6日之間。清明,華夏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百花盛開的時節,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西方的節日文化“大肆侵入”我國,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等,每到聖誕節來臨,大街小巷火樹銀花,無數的聖誕老人笑容可掬的在各個商業場所迎接我們,酒店、飯店、酒吧、歌廳更是因聖誕而爆滿,商家也借“聖誕”收穫了一枚枚“金蛋”,鼓足了腰包,樂咧了嘴角……聖誕節實在不亞於我國傳統的春節。再看情人節,到處玫瑰花飄香、朱古力誘人……

很遺憾,在聖誕節,當我們祈禱平安或者狂歡時,我們的青少年卻離傳統的節日漸行漸遠。所以,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當從每一個節日開始:元宵節、植樹節、清明節、端午節、教師節、中秋節等等,找到適合孩子的過節方式,多講講節日的由來和習俗,相信他們還是會很喜歡傳統節日的,當然,這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

從清明節,想到上面這些,並不是想全盤否定或禁止西方的節日,只是不喜歡因西方文化節日的侵入,讓我們的年輕一代忘掉了“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文化,這絕不是守舊。提倡傳愛護統節日,是對我們民族歷史的一種繼承和保護,現代中學生尤其要首當其衝,繼承和發揚,只有尊重和保護傳統節日,才能更多的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才能更加愛國,才能成才,才能為國家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