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議論文範文結構分明寫作方法

議論文寫作在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廣大農村高中生學習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議論文的寫作方法,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

議論文寫作方法

1、論點

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

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絕不可模稜兩可,讓人捉摸不定。

2、論據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用事實來說話,而理論論據靠經典性取勝。論據必須圍繞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選用的事例與論點若不能保持一致,勢必削弱說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若寫議論文,就必須要弄清“記憶”與“記憶力”的區別,有的考生所舉的事例就明顯犯了論據與論點游離的錯誤,舉了郭沫若倒背《紅樓夢》的事例,使說服力大打折扣。

選用事實論據還要注意幾點

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

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髮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

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即可。

3、論證

論證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它包含的內容也較多。

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論為主。

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

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么辦)

也即: 引論 本論 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

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一篇文章中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靈活地運用多種論證結構層次會使議論文更具活動性。

常用的論證方法

a、例證法,用典型事例作論據來證明論點。

《簡筆與繁筆》:舉洋洋灑灑百萬言的《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片斷,景陽崗的山神廟,一個“破落”使境界荒蕪之景全出。這裡兩個字對百萬言,可謂用簡到了極點。同樣作品裡作者寫繁筆的好處時,卻又舉了短篇小說《社戲》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說是極為典型。

運用例證法要注意對事例敘述的方法。注意並列的幾個事例的順序,還要注意安排的詳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寫,不熟知的要詳寫。

b、喻證法,增強了作品論證的形象性。

運用喻證法要注意本體、喻體的相似性。魯迅的《拿來主義》中把文化遺產喻為一所大宅子,列舉一個青年對待大宅子的態度來表達作者對文化遺產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形象、生動,給人們以很深的印象。

c、對比論證: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論證的鮮明性,使讀者清楚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

今年高考一則優秀作文題為《四幕劇》,其中的第二幕劇寫了這樣一個內容:

背景:一個小餐館中,一張桌子,面對面坐著兩個人,他們面前的盤子裡各有半個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個甜面圈。(A一臉的無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還有半個甜面圈。(B一臉快樂狀)

文章中寫的這段話對比鮮明,對待生活的悲觀和樂觀躍然紙上,正如該文作者說:樂觀的人在被玫瑰刺傷後仍會說多美的花,悲觀的人在看到刺時就會說多糟啊。我選擇玫瑰的美,因此我選擇前者。

d、引證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佳句以外,我建議同學們應該多積累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強論證的力量,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議論文的文學性。

浙江一考生在20xx年作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人與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著宋人話本《碾玉觀音》,不由得這樣想。話本的開頭是這樣的疑問,“春已歸去,不知哪搭是春住處?”秦觀說: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往。“蘇小妹說,春是被帶走了。”燕子銜將春色去,沙窗幾陣黃梅雨”。還有蘇軾說、秦觀說……(《—花—世界》)

論證方法還有引申論證、因果論證

二、議論文邏輯性的具體體現

寫議論文必須注意邏輯性,段落與段落之間要有非常清楚的邏輯關係,一方面要依靠語句表達出邏輯性,另一方面要藉助起過渡性作用的語句突出邏輯關係。

一個語段的內部之間也需要有嚴謹的邏輯關係。

嚴密的邏輯關係必須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議論文中的“但”“但是”等轉折連詞的作用,俗語有“‘但’字後面有文章”的說法,它的後面有突出、強調的作用,標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論點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於運用“固然”“誠然”等詞語,一個短短的600—700字的議論文,有時很難全面地表述清楚,為了使論證更加全面,更加有針對性,同學們要善於使用這樣詞語開頭的

語句表達。以前的高考曾經考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辯論段,這樣的文章就極容易失之片面。寫作時,選其中的任一題目都要注意“補全”。比如,若選寫“近墨者未必黑”,主體論述這一觀點以後,在收尾的時候,就應該以這樣的結尾段收束:誠然,我們主張近墨者未必黑,但也並不否認近墨者黑的觀點,我們只是說一個人如果具備了自我控制能力,我們就有“近墨不黑”的條件。

三、議論文寫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成長階段是一個人思想漸趨成熟的階段,人生觀、世界觀漸漸走向成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在不斷走向成熟。

像《樹木?森林?氣候》就明顯涉及了普遍聯繫的觀點,《“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考查了內因與外因的關係,《玫瑰園》考了全面性的觀點,等等。

四、材料議論文的寫作

材料議論文的寫作審題是關鍵,要充分利用好所給的材料,首先我們要讀懂材料,然後我們以此為基礎,根據寫作要求去構思為文。

最全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1、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絕不可模稜兩可,讓人捉摸不定。

2、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用事實來說話,而理論論據靠經典性取勝。論據必須圍繞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選用的事例與論點若不能保持一致,勢必削弱說服力量。

選用事實論據還要注意幾點:

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

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髮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

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即可。

3、論證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它包含的內容也較多。

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論為主。

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么辦),也即:引論、本論、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有總分總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四種。一篇文章中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靈活地運用多種論證結構層次會使議論文更具活動性。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喻證法、對比論證、引證法等。

不少議論文往往因"事"生"議"。在表現形式上,文章開頭總是援引事例,而後展開議論。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旗幟鮮明,立論醒目。

如:

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讚譽。一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在中學裡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會帶來什麼好處呢?

議論文的開端起筆,要為全文輔展文路。把自己的真知灼見提煉成論點,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開宗明義,起領全文,就能造成一種氣勢;也利於暢通文思,圍繞論點展開議論。

那么,如何做到開門見山提論點呢?

首先,必須根據題意要求和對議論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並形成判斷,提煉出文章的論點。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行文習慣,開頭第一句話不用敘述語言,而用議論語言。可以用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斷句,來引出議論。

有些同學寫慣了記敘文,在議論文中也往往出現大段記敘文字,尤其不善於文章起筆就申述論點,擺出議論的架勢;有些同學下筆前胸無成竹,不管寫什麼議論文,總是以記事開頭,甚至大段記敘完畢之後,才想起來應該提出什麼論點;上述行文習慣對寫好議論文妨礙很大,如果不改變是無法做到開門見山、立論鮮明的。

用事例開頭的“一事一議”的寫法,“事”在前,“議”在後,也是議論義的一種布局,但這類布局較為常見,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一篇議論文,除了中心論點外,還要有對中心論點起證明、補充和發揮作用的分論點。分論點是由中心論點統率並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我們所說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除了首段起筆外,還要求在展開論證後,將每一個分論點分別放在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例如證明中心論點有三個分論點,那么,這三個分論點就按其邏輯順序依次在三個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來,這樣就使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分論點的位置十分鮮明,也就為整篇文章立論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筆前疏理好論點提綱,中心論點是什麼,分論點是什麼,開頭、結尾怎么寫。這樣在寫作文時,思路就不會阻塞,行文也不會捉襟見肘。

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種多樣,提出論點的方法也遠不止一種。但學會文章起筆提出中心論點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論點的寫作方法,就掌握了議論文如何發揮論點的威力的一種技巧。

二、選擇合適的角度,打開議論的思路

寫文章最怕文思枯竭,常見有些同學拿到作文題後,咬著筆桿,愁眉不展,半個時辰過去,紙上還沒有落下一字。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閉塞。

思路為什麼會閉塞?除了腹中空虛,缺乏寫作材料之外,還在於不會選擇寫作角度。由於議論的對象,也就是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內涵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使事物具有多側面的特點。明白了這一點,那么不管是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題目本身必然提供了多種議論角度,我們的思路完全不應該閉塞。

那么,怎樣打開思路、抓準角度呢?

這就要藉助於聯想。如果說,抓角度是文章構思的出發點的話,那么聯想就是幫助完成構思的一種重要手段。聯想,就是根據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生活材料和體驗,進行由此及彼的一種思維活動。這裡的關鍵是"由此及彼",開啟想像的門扉,對事物作多角度分析。拿材料作文來說,根據材料進行多向聯想,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眼:

(1)著眼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單句話的聯想。

(2)著眼材料中的一段話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一段話的聯想。

(3)著眼全部材料蘊含的意義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總體的聯想。

(4)從材料蘊含的“潛台詞”著眼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暗示聯想。

(5)從材料的反面去領悟,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逆反聯想。

掌握了正確的聯想方式,善於“由此及彼”地進行聯想,也就掌握了打開思路。當然,聯想源於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感受和知識水平。只有善於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對生活有自己的見解,才能使聯想具有紮實豐厚的基礎;只有視野開闊,博採眾長,具有豐富的知識,思想才能敏銳,聯想才有依附,文思才會活躍。

議論文寫作攻略

一、橫向思維

所謂橫向思維,是指突破問題的範圍,從其他領域的事物、事實中得到啟示而產生新構想的思維方式。這就好比挖洞,把一個洞挖得再深,也不可能得到兩個洞,而橫向思維追求思維的寬度,它是用來在別的地方另外挖一個洞的工具。比如以談“花”與“刺”的關係為話題作文,有同學由“花”和“刺”的比喻義、引申義和象徵義,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光明與黑暗、主流與支流、成功與困難、樂與苦等方面,拓展思想的寬度,這就是橫向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為選取最佳立論角度提供了有利條件。

縱向思維

縱向思維是一種由淺入深、由表象到本質的思維過程。比如以“擠”為話題作文,我們可以這樣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因“擠”而終獲成功或因“不擠”而淪落的故事?“擠”的原因是什麼?“擠”有什麼積極意義或者消極影響?我們對“擠”要不要加以限制?經過這樣的思考,我們會發現:正是“擠”,帶來了危機意識,引出了挑戰精神。但是,“擠”也會成災,我們必須對“擠”加以引導和限制,做到“擠”而有序。經過這樣的縱向思維,增加思想的深度,我們的文章才能在立意上略勝一籌。

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追求新異結論的創新思維方法。比如以“開卷有益”為話題作文,一般同學大談特談讀書的意義,有位學生卻認為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不能籠統地說“開卷有益”,應該對所接觸的書刊進行分析和鑑別。另一位同學則進一步提出:“僅能辨別好書壞書,讀書也未必有益,關鍵在於善於讀書。”他舉例說,《紅樓夢》是世界文學名著,有人讀後了解到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規律,有人卻因一味欣賞寶黛的卿卿我我而誤入歧途。這兩位同學運用求異思維,立論顯然別具一格。另外,逆向思維也是求異思維的一種形式,它是從與通常思路對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是提出新穎立意的一種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