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的距離議論文800字

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叫距離的東西,距離可以讓你獲得,距離又或許會讓你失去。 生命存在的狀況,從始至終,在追求與現實之間總存在著距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的距離(一)

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叫距離的東西,距離可以讓你獲得,距離又或許會讓你失去。 生命存在的狀況,從始至終,在追求與現實之間總存在著距離。並非悲觀主意,理想的岸與腳下的路總是無法重合,總被這樣那樣的險灘和鴻溝分隔,甚至難以逾越。 生命的鴻溝橫亘在追求與現實中間,人類無數美麗的願望變成了一廂情願。二戰過後,瓦礫能夠清掃,廢墟已經重建,心靈的創傷卻久久不能平復。物質財富日益積累,但貧富懸殊,通往美好精神家園的橋難以搭建。距離,成為人類反觀自我存在卻百思不得其解的理由。生命的初端是生,生命的末端是死,中間那一長段的距離,留給我們來面對。悲憫且執著地勇往直前,生物所息的思想之光就會放大,距離不再隱藏於暗夜而面目猙獰。 但是,有時候,距離可以成為人們成功的墊腳石。 比如,史鐵生的雙腳於地壇始終隔著輪椅的距離,然而對生命存在方式的審視於悲情感恩的心,讓他有了超乎常人的靈性與活力;海倫·凱勒的雙眼與色彩繽紛的世界永遠有著暗夜般的距離,然而她用豁達真誠的情懷為無數視覺正常的人引路,尋找一路走來的革命和美好;斯科特與南極機心隔著跨上一部即可征服的距離,卻含笑倒在了冰天雪地,無怨無悔······ 其實,還有一些距離是可以突破的,在劉翔之前,沒有人認為110米的成績還能更塊,更沒有人認為一個黃種人能夠打破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快的(黃種)人。這是一種距離,而劉翔經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的飛躍了這一段看似不可能的距離。 但是,人與人的心靈之間卻不應該有太大的距離,我們要學會團結一致,為了人類的共同事業而奮鬥。那么,一點距離也沒有可以嗎? 當然不行,如果一點距離也沒有,那么我們便失去了自由、秘密,從此,人生也會變不那么精彩,不那么神秘了! 還有一些“距離”,在我們無法到達的彼端,如月球、火星······雖然已經有機器人能夠飛到那上面勘測、記錄、行走,但是,真正的載人航天技術還有著一定的差距,而且即使太空人能夠到那裡,一般人也很難到達。 而這些“距離”並不一定要我們到達,我們只要在失意的時候,能夠向東坡先生一樣,望月抒懷就足夠了! 距離並不是那么可怕,我們要辨證的認識各種距離!

心的距離(二)

有一種距離即不能用尺子來痕量,也不能用單位給他標記。似乎總是那么飄渺,說不清道不明,卻又無處不在的存在著。偶爾在安靜的夜晚回憶著與他亦或是她之間微妙聯繫。憶起那些曾經在內心深處留下烙印的人,那些被淡忘零落在心靈角落的記憶。

身隔千山萬水他,卻總是讓你感覺似在身邊,總會有一種東西能讓你跨越時空的鴻溝,透過那些承載著心靈的文字,平常的嘮叨,不經意間的一句關心亦或是問候。心靈的聲音總能激起穿越洪荒的迴響引起共鳴。文字和語言在你我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樑。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心靈,最近的距離也是心靈。

海之角,天之涯。一份來自心靈深處的關心和思念,能讓這兩顆心感覺是如此的親近,就如王維的詩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或許兩個人永遠也不會見面。又或是朝夕相對,沒有心與心的溝通,就算他費盡唇舌也是枉然,心與心的距離還是那么的遙不可及,行同陌路。注定只是漫漫人生長路上的一個匆匆過客。

但距離在人與人之間必不能少的。正是因為有距離,人的人的關係才有的陌生人,朋友,親人,愛人。如何把握心靈和心靈之間的距離卻又十分重要。封閉的心靈會讓我們在掙扎中窒息,所以心靈和心靈一定要留下溝通橋樑,心和心靠在一起才會溫暖,否則就會在孤獨中沉寂的死去。

記憶中雨果有一句話,大致的意思是比陸地寬闊的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加廣闊的就是人們的心靈。心靈與心靈之間的距離不會因為廣闊而變的遙遠,反之會因為廣闊而變的更加貼近。所以我們要有勇氣衝破心靈的城牆,打開心靈的翅膀,在茫茫人海中找尋心與心的港灣。

從此地到彼地,是路程的距離。從此心到彼心,就是心靈的距離。

心的距離(三)

在發展迅速的今天,我發現有不少人都會問一個問題:城市到鄉村的距離有多遠?

從歷史發展的潮流來看,城市的經濟功能越來越重要,而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城市大多在經濟上,社會保障上,交通通達度上較優於鄉村。而這些因素自然也成為吸引多數有志青年的引力,以至於讓這些青年萌發了把一家大小都遷居到城市的念頭。

從鄉村的自然環境上看,鄉村大多風景宜人,空氣清新。雖然說鄉村多數不及城市裡方便,但是卻很適宜老人家們在此養老。這個因素也成為了吸引老人家們待在鄉村的引力之一。

我見到不少家庭因為待在城市還是鄉村這個問題而產生矛盾。有的青年認為城裡的生活比鄉村好,也想老人家來城裡享享福;有的人看到了鄉村發展的潛力,想在鄉村創業的同時還可以陪伴家人;有的人去了城裡,卻極少回家;有的人念舊,怕成為城鄉距離的問題而爭吵,會因為孝道的問題而爭論,也會因為捨不得存滿回憶的居住地而相擁哭泣。

我看到這些話語,心中有些心酸,但更多的是在想:為什麼大家都要相互折磨呢?

年輕人大多為老人家的晚年生活著想,甚至有的人已經為他們安排好了養老的地方。老一輩的人可能會對充滿美好回憶的鄉村留念,甚至有的人因為不想成為兒女的負擔而甘願待在鄉村,直至黃沙白骨。

這些相愛的人啊,又為什麼要互相折磨呢?或許他們並沒有計量他們之間心的距離。

我認為他們大多數是被自己主觀意識所限制,比如說:“我認為城裡很多條件都方便老人養老與生活。”,“我認為大家在城裡一起住,便可以滿足老人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我認為老了便沒有了用處,還是別成為他們的負擔了。”,他們各執一詞,對於自己的想法無比固執,甚至二者出現爭吵。

我認為縮短心的距離遠比考慮城鄉距離重要的多。在家庭中,我們需要坦誠心地而溝通,需要相互尊重的相處,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意願於他人。若老人真的想待在鄉村,那年輕人就算多跨幾座山又如何?若老人真的想與孩子待在一塊,那就算捨棄了舊居又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縮短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

若我們真正打破了自己與家人之間心的距離,那么你認為城鄉的距離可以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