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萬能議論文模板

高中議論文鼓勵學生髮現問題,發展邏輯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敢於標新立異,敢於追求創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萬能議論文模板,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高考萬能議論文模板篇1

1、題目的寫法。題目一定要反映出文章的體裁,切不可起一些類似散文或者記敘文的題目。一般有兩種寫法:第一種指明文章論述範圍,比如《論友愛》、《談理想》、《說勇氣》等等;第二種題目就是論點,這種寫法很特別也很醒目,大多數情況下效果很好,讀到下文會給閱卷人一種緊扣題目的大局感,比如《團結就是力量》、《重理輕文可以休矣》等等。

2、開頭第一段的寫法。如果是給材料議論文,則該段必須將材料壓縮到60%左右,以此提醒閱卷人考生具備概括材料的語文能力,此項分數可以得到。如果是話題作文,則可隨便談論一些與下文論點有關的現象或者事實,不宜超過80字。此段結尾可以用一句設問(論點作為回答)引出下一段論點。

3、第二段為論點段。論點必須獨占一段!!這是本模板效果的核心!這是一個最簡單但是最有效的方法,切記。多年的學生經驗告訴我,凡是試圖讓閱卷人費力尋找論點甚至不惜讓閱卷人頂著酷暑歸納論點的作文,絕沒有什麼好的結果,及格的話就算比較走運了。論點寧可不新穎也絕對不要有爭議,更不能出現立場上的錯誤,否則將變成零分作文,實在沒有高水平的認識,可以選用大眾化但絕對沒有錯誤的論點——與報紙上的新聞論調一致是個可以遵循的簡單原則。一敗塗地的作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為了刻意追求標新立異和譁眾取寵,而寫出了一些引起爭議甚至極端到錯誤的論點,這樣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4、第三至第五段,為分論點論述。這三段每段開頭均為一個分論點,這三個分論點之間可以有兩種關係:一種是平行擴展關係,比如一篇談論尊老愛幼的文章,分論點可以是1)我國自古就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2)當今社會依然提倡尊老愛幼。3)世界各國都把尊老愛幼當作一種道德準則。這三個分論點從古今中外各個方面論述了論點,它們之間是平行關係。另一種關係是遞進關係,同樣以尊老愛幼舉例,遞進的分論點可以是1)尊老愛幼是個人道德水準高低的體現。2)尊老愛幼是社會風氣好壞的體現。3)尊老愛幼是人類文明進步與否的體現。這種設定分論點的方法依照從個人到社會再到人類的層次遞進,體現了邏輯的準確與思路的清晰,給人一種高水平認識的感覺。強烈推薦在高考中使用遞進方式設定分論點,效果好,得分高。分論點的句式最好使用統一的句式,比如排比。

每段的分論點寫完後,就進入使用論據進行論證的階段。論證方法按照學校的教學所教,無非有事實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幾種。我們可以寫一些事例作為事實論證,引用相關的名人名言佳句作為引用論證。但是這不能算是高水平的論證,每段論證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論述,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你的論證將被認為是堆砌事例和名言佳句而毫無說服力,事實證明,自己的論述越多的文章,分數往往也越高。但是以現在中學生眾所周知的貧乏的課外知識和思考能力,自己的論述從哪裡來?這裡有個不誠實但有效的辦法,我們可以多多背誦一些名人名言佳句——這一點顯然不難辦到——然後去掉說話人,把名人的論述當成自己的論述,不但有話說而且效果很好。同時,一旦我們在某個論點上沒有名言佳句可以引用,我們也可以自己說上一句,然后冠上名人的頭銜就成了名言佳句,不過一定要說的有哲理性,不要被別人看出破綻,事實論據也可如法炮製。但是此種方法不可多用,用於救急尚可,頻繁使用定會漏洞百出。用時一定要使用生僻的名言佳句與事例,切不可亂用大家耳熟能詳的資料。比如萬不可說“天才是99%的汗水+1%的靈感”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否則不但貽笑大方,分數也會大打折扣。高水平的同學可以嘗試使用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等等,生動形象,效果往往很好。注意,這三段的字數要保持大體一致,不可有的段過多有的段過少。有字數要求的作文主要靠這三段湊夠字數,按800字的要求,這三段最少也要占到500字,也就是文學上常說的“豬肚”。

5、第六段是所謂辯證段。這一段主要是為了體現考生具有辯證思維的能力,不必過多,幾十字即可,防止將論點極端化以後出現漏洞。比如論點如果是“人必須學會自信”,那么有人也許會抬槓說自負也是自信,所以這一段必須指出,我們要自信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將自信和自負混為一談,這樣一說,文章就顯得嚴密,給閱卷人的印象很好。

6、第七段要聯繫生活現實。可以指出論點在現實中的指導意義,更可以聯繫時事,給人一種眼界開闊關心國家大事的感覺。比如還是談自信,這一段就可以寫自信在我們現實生活的學習與交往中的意義,而且還可以聯繫神州五號成功發射,正是由於我們中華民族充滿自信,才在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上取得了這么大的成績。此段也不宜過多,幾十字足夠。

7、最後一段可以以抒情句式發出鼓勵或者號召。比如:讓我們將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吧!千萬不要多寫,一句足矣。

高考滿分議論文範文篇2

古語云:“易有三訓,一訓簡易,二訓變易,三訓不易”,“易與天地準”,之於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一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識,於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於常識之於我們太過習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於我們過於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矇騙了千萬年。於是我們在恍然後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並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於人,了解交通擁擠之時間,於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崙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於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於知之之後的體證,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一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於常識,要行之。

至於對於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後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恆,拘泥而行自己不適合,若死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之於歷史的,不正是由於對意識形態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於今日之中華崛起?

“易與天地準”,也正是憑藉常識,憑藉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繫了一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說,對於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

高考滿分議論文範文篇3

合適的標準猶如一面旗幟,在人生旅途上引領著我們前行。因此,給自己一個合適的標準,我們才能贏得人生。

合適的標準就是做事的準則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不虛妄,不菲薄。

人們把蛋白質含量極其豐富而又十分廉價的大豆,用鹽滷點制豆漿的標準發明了豆腐,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豆腐有利於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並適應了不同地區人們的口味和喜好。有了這樣的標準,普通的大豆就得到了升華。

可見,合適的標準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重慶鳳凰山古聖寺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收容抗戰烽火下的難童。為了不受國民黨的控制,他不要政府的經費,組織師生四處募捐。他宣布一條紀律,募捐所得點滴歸公,任何人不得藉故暫借或挪用。一次,他到很遠的地方募捐,收穫頗豐,此時他已經飢腸軲轆、體力不支,但他也不肯動用一分公款,而是連夜趕回了古寺。面對責任,他一點也不含糊,堅持踐行自己的準則,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正因如此,他贏得了後人的景仰。

合適的標準是正確定位人生的尺度。一個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當他攀到8000米時就返回了。下山後,很多人非常惋惜地對他說:“你應該繼續攀登,因為你離頂峰只有800多米的距離,這樣放棄真是遺憾!”但這個運動員說:“我知道我自己,我的能力只能達到8000米。”

8000米,就是這個運動員的標準啊!試想,若他繼續攀登,面臨的結果有兩種:一是突破極限,到達山頂;二是在低溫低壓下永埋冰雪之中,前功盡棄。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但試想,如果離開了生命的存在來談標準,意義何在?我們不得不對這位運動員肅然起敬,“我知道我自己”“只能達到8000米”,他用適合自己的標準來定位人生,最終找到自我價值,同樣贏得了人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