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慣性思維的議論文

慣性思維是指人們習慣性地循著以前的、固有的思維思考問題,如同物體在無外力作用下順著慣性運動一樣,由於這種慣性,人們在思考問題過程中便產生了“盲點”,所以我們要摒棄慣性思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摒棄慣性思維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摒棄慣性思維的議論文篇1

人都有慣性思維,愛用常用的方式思考,善用常用的行為方式處事.久之,就養成了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

很多人說,人是習慣的產物,這話一點不假.想想我們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做的事情都跟習慣有關.最簡單的例子,比如:睡覺,要占用我們人生的1/3時光.這是我們人類的生理習慣.還有上學、讀書、工作、交友、休閒等等任意領域我們的行為都以習慣性行為為主.當然養成良好的習慣勢必會推進我們快速成長的進程.不良的習慣也會滯留我們獲取健康美滿人生的腳步.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企業由人構成、由人經營,那勢必就被人注入了習慣性思維.

規範的行為方式鍛造了企業的規章制度,思想的價值認可形成了企業的核心文化,同時還有絕大部分操作手法、運作方式、行銷手段基本上都是按照套路出牌,按遊戲規則辦事.

這就如同人類的習慣一樣,企業也有好習慣和壞習慣.借用最偉大的推銷員一句話,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一把鑰匙,壞習慣則是向失敗敞開的門.習慣的作用對人、對企業、對國家及社會有著同樣的作用.

事有本末,物有終始.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決定行為,之所以有習慣,是因為養成了慣性思維.

在企業經營中,尤其是市場行銷中,有時最怕的就是慣性思維,只看到人家怎么乾的、前人怎么做的、政策允許的、行業的遊戲規則等等.迷失在自己的慣用套路和行業人的慣性招數上.跟著人家的套路走可以成長、照搬人家的做法可以生存,但想快速成長和突破就得創新,必須打破慣性思維.

我先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一家化學實驗室里,一位實驗員正在向一個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流很急,不一會兒就灌得差不多了.於是,那位實驗員去關水龍頭,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水龍頭壞了,怎么也關不住.如果再過半分鐘,水就會溢出水槽,流到工作檯上.水如果浸到工作檯上的儀器,便會立即引起爆裂,裡面正在起著化學反應的藥品,一遇到空氣就會突然燃燒,幾秒鐘之內就能讓整個實驗室變成一片火海.實驗員們面對這一可怕情景,驚恐萬分,他們知道誰也不可能從這個實驗室里逃出去.那位實驗員一邊去堵住水嘴,一邊絕望地大聲叫喊起來.這時,實驗室里一片沉寂,死神正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靠近.

就在這時,只聽“叭”地一聲,大家只見在一旁工作的一位女實驗員,將手中搗藥用的瓷研杵猛地投進玻璃水槽里,將水槽底部砸開一個大洞,水直瀉而下,實驗室里一下轉危為安.

在後來的表彰大會上,人們問她,在那千鈞一髮之際,怎么能夠想到這樣做呢?這位女實驗員只是淡淡地一笑,說道:“當我們在上國小的時候,就已經學過了這篇課文,我只不過是重複地做一遍罷了.”

這個女實驗員用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來避免了一場災難.《司馬光砸缸》我們都學過,砸缸救人,關鍵在於舍缸,破缸求命.犧牲缸一個,幸福歸大家.但多數人的思維都想得,想活,而不是先想到舍.殊不知,捨棄有時也是一種智慧.舍放前得放後,最終是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

其實這個“缸”就可以看作我們的慣性思維,很多時候我們對很多機會視而不見,只因我們被我們思維束縛住了.這個時候惟有打破,才能放飛我們的思維,進入一個新天地.

還有個案例:

大家都知道,廣告、廣告,廣而告之.平面廣告得有內容、廣播廣告得有聲音、電視廣告都有畫面.這是所有人的慣性思維.但是紐約一銀行新開業,想迅速打開知名度,在電台做廣告.一般做法是宣傳一下,搞個大促銷,或者請個名人推廣.但他們沒有採用其他銀行開張宣傳使用的方法.要想快速獲得知名度,就得出位,明顯的差異化才會贏得關注.

於是他們買斷紐約各電台的黃金時段10秒鐘,向人們提供沉默時間,他是這樣宣傳的“聽眾朋友,從現在開始播放由本市國際銀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時間.”然後整個紐約所有電台都沉默,聽眾被這莫名其妙的10秒鐘激起了興趣,紛紛開始討論.各大媒體也爭相報導,成了熱門話題.這家銀行徹底打破了慣性思維,告訴了世人,誰說廣播廣告非得在那大費口舌.這個沉默時間以自己的不說話喚起所有人說話.

總之,在變化速度不斷加快的年代,不僅要關注和追趕變化的步伐,更要鼓勵使用創新的方法,使自己變得更快、更好、更異.這個年代永遠是創新的企業能走在前端、創新的個人更易於進入公眾的視野獲得更多的機會.孫子兵法講以正合、以奇勝.奇招絕對不是常規的方法,肯定創新的方案,超出對手的想像和預測,打破了慣性思維進而才有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當然,在模仿基礎上的積極改進也是一種創新、把其他行業的成功模式用於自己行業也同樣是一種創新.然而這一切也都必須從打破慣性思維開始.

摒棄慣性思維的議論文篇2

思維是什麼?思維是精神世界中最瑰麗的花朵。專家研究表明,左右一個人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模式,思維和觀念才是控制成功的核心密碼。為了告誡世人,著名哲學家康德生前給自己寫下這樣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給予思想,而是給予思維。”

慣性思維是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維思考問題,仿佛物體運動的慣性。由於這種慣性,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容易產生“盲點”。比如說,一張0.1毫米的紙對摺51次會有多高?一張板凳高,一棟大樓高,還是珠穆朗瑪峰高?答案是比太陽與地球的最遠距離還要多1億公里。答案令人詫異,但更令人詫異的是,面對正確答案有的人竟然百思不得其解!這就是慣性思維在現實生活中的可怕力量。

慣性思維力量的強大有時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鐵路運輸系統的設計,竟然取決於兩千年前兩匹戰馬屁股的寬度。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85英尺。為什麼是這個奇特的標準呢?原來美國最早的鐵路是由英國人設計建造的,而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設計的,可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他們習慣性地把馬車的輪寬搬到了電車上。據查,英國老路的轍跡是羅馬戰車形成的,而羅馬戰車的輪寬恰恰是兩匹拉戰車的馬屁股的寬度。

台灣作家吳若權有一句話很耐人尋味:“窮人戴鑽石,人家以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為是鑽石。”正因為受慣性思維影響,認識不到事情也有變異的時候,於是便有了發生在莫泊桑小說《項鍊》主人公瑪蒂爾德身上的悲劇。經驗主義是慣性思維的顯現定式,是禁錮創新的鐐銬鎖鏈。行為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天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非習慣性的。如果我們奉行所謂“經驗主義”,結果必然是“穿著新鞋走老路,違背科學走彎路”!

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天敵”,但並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牛頓是物理學的鼻祖,牛頓定律一向被認為是物理學中不可更改的真理,也從未有人懷疑過,但是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卻大膽揚棄,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敢於向權威挑戰,勇於對慣性思維說“不”,因此取得常人無法企及的成功。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力和想像力。”愛因斯坦這句名言佳句表明,創新思維的實質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規,毅然決然對慣性思維說“不”。

摒棄慣性思維的議論文篇3

慣性思維是指人們習慣性地循著以前的、固有的思維思考問題,如同物體在無外力作用下順著慣性運動一樣,由於這種慣性,人們在思考問題過程中便產生了“盲點”。

慣性思維在許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如果用於重大決策,其危害性是不可小覷的。中國革命早期,中共主要領導人之一的王明所犯的“左”傾冒險主義和教條主義錯誤,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共產國際的思維慣性的影響。他不顧中國革命實際,提出所謂的“城市中心論”,否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所主張的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最後奪取城市的意見,並在統一戰線上表現為關門主義等。這一從共產國際中延伸下來的慣性思維嚴重脫離了中國革命實際,對中國革命造成了有害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特別是在歷史進入一個轉折期和客觀環境條件發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慣性思維所帶來的後果往往不是輕微的錯誤,如果該變向時不變向,該轉彎時不轉彎,很有可能出現越軌翻車的危險。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要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不科學的思想觀念一旦形成慣性,就會使我們的事業背離科學發展觀的道路。因此,實踐中從自覺摒棄不科學的“慣性思維”入手,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有效做法。

自覺摒棄慣性思維,必須做到“四要”、“四不要”:

要強化學習,提高認識;不要自甘落後,淺嘗輒止。既然慣性思維根源於認識上的模糊和偏頗,就要從根本上提高認識,提高自己的判斷力和鑑別力。要善於從書本上學習,廣泛涉獵各個方面的知識,學會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判斷是非;要善於從實踐中學習,讓思想不斷見諸於實踐,在實踐中升華,在實踐中完善,努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方法論。

要勇於反思,常於自新;不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常言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鳳凰涅槃,死而彌新。”要突破慣性思維的怪圈,就要勇於反思自我權衡利弊,評判得失,從而使自己在經常性的自我修復中得以更生。那種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一味遵循,不知變通,一條胡同走到死的做法在理論上是行不通的,在實踐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要發散思維,高瞻遠矚;不要亦步亦趨,固守一隅。發散思維,就是要突破守舊和因襲,多視角、寬領域分析思考問題;高瞻遠矚,就是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和眼界。只有這樣,才可能洞曉事物的全局,才有可能做出科學的決策,才不會人云亦云,固守一隅。

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摒棄慣性思維,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結合”的文章。學習他人的長處,借鑑別人有益的經驗固然是難能可貴和十分必要的,但一定不能生吞活剝,做夾生飯。務必要靜下心來,深入調查研究,用“解剖麻雀”的辦法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