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議論文範文

大家注意啦優秀的議論文是要有針對性。這就是要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發議論。講正面論點,不能“節外生枝,打橫炮”;反駁錯誤論點,更應該針對其謬誤所在去批駁,不能講與之無關的話。“互不相干”,“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是駁不倒對方的。 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優秀議論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優秀議論文範文篇1

明朝理學家薛宣曾說過一句話:“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確實,不假思索的閱讀是膚淺的,閱讀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理性,更理智地看待人世。

小時候讀《小飛俠彼得。潘》,深深地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時常幻想要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個彼得。潘那該有多好。於是在每天睡前我都要纏著媽媽給我念上一段,聽多了就許下一個願望:我長大了要做一個偉大的探險家,去尋找一個像夢幻島一樣的夢幻王國。

漸漸地,漸漸地,我終於看到了結局,當看到永遠長不大的彼得。潘看著長大的溫迪和她的孩子們快樂地玩耍時,他難掩的哀傷時,我忽然明白了一點什麼。現實生活中是不會真的有一個夢幻島的,我們會長大,會有煩惱,但我擁有的一點也不少,我擁有很多人的愛與關懷,不用像彼得。潘一樣做別人幸福的旁觀者。

文章在瘋狂中傳遞了一種理智的魅力,它象徵了永無止境的快樂、永遠的童年,但通過對它的閱讀使我更理智地明白懂得愛別人也懂得別人的愛才是那彩色帷幕的真諦。

閱讀使人理智恰巧表現於它把所有的精華真理都深深藏在文字絢爛的羽翼下,而真正理解它的過程中,人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理智的飛躍,它使我們拋開所有浮誇,直面真實與理智的浪潮。

還記得國中時老師要我們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初看我僅僅對那位辛苦了85天好不容易等來大魚,卻最終分食鯊口的老漁夫聖地亞哥表以深深同情,他的生命悲哀而令人感慨不已,我深深陷在了悲情的迷惘中。

恰巧當時我從圖書館了借來了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我深深地為其中的主人公喬頓為西班牙反法西斯鬥爭而獻出生命時,我深深地震撼了。在一次看《老人與海》,那老漁夫聖地亞哥就算只帶回一具魚骨也仍然與鯊魚抗爭的形象一下子閃現在了我腦海中,我從青年喬頓和老漁夫聖地亞哥身上領略到了一種人性堅強的魅力。“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老人那看似不幸的形象可以理智地看待為是一種總與厄運抗爭的精神,即使可能不敵,但尊嚴與作為一個人的堅持不容許我們有一絲一毫的退縮。

閱讀是培養理智的一個過程,它讓我們用更客觀,更貼近作者心靈的角度去看待文章,去聆聽一個智者的內心獨白,或許結局並吧一定皆大歡喜,但人性總是閃耀著光輝。急躁之下的想當然是品不出文筆間的山間鳴澗的,閱讀使我們變得理智,變得更懂用心去讀這個世界。

讀《夏洛特的網》讓我看到了友誼那付出生命去扞衛的感動,使我更理智地對待每一個朋友,理智地維繫著友誼的可貴;又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為個人理想而不悔奮鬥一生的追求讓我更理智地看待夢想,明白它與現實並不衝突的存在。

閱讀是一把探索生命的鑰匙。詩人何其芳有一句話“讀書就是翻譯,因為從來不會有兩個人的體驗是相同的。一個拙劣的讀者就好比一個拙劣的譯者:他會在應該意譯的時候直譯,而需要他直譯時他卻意譯。”因此,閱讀的過程恰巧使我學會變得更為理智,看清什麼是作者意在抒發和傳揚,什麼又是作者興起的一時快筆。就似開礦,閱讀就是為了理智地通事理,從而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裡。

理智是閱讀的一種選擇;閱讀是引領我,使我理智的智慧通道。我願在每一本好書面前停留,就像理智的積澱使真理在我面前一一停留一樣。

優秀議論文範文篇2

興高采烈地破蛹

華麗新生的衝動

尋找燦爛天地美夢……

一位跨時空的聖人,一位驚世界的文豪,在九百多年前那個愚昧、封建又近乎荒謬的時代,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破蛹”!

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生活在那樣一個“委瑣”的時代,只能說是生不逢時、“遇時不淑”。我們不禁也要為蘇軾悲嘆:如此之熠熠生輝的天邊恆星,就被這樣一些嫉妒、陰險的目光所包圍;被這樣一些卑鄙、淺陋的話語中傷;被這樣一些排擠、侮辱所裹藏;而最終隕落凡間,真是中華一大憾事,世界一大憾事啊!

但蘇軾終究是蘇軾,他可以用這樣一種曠達超然的處世之道來完成自己唯美的巨變。他是屬於天地的寵兒,是豪放灑脫的化身,他要脫下重重的殼,盡情翱翔在屬於自己的天空。

於是,他最終獲得了恬淡和安寧的心境。

儘管有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爾”的慨嘆,如此一位愛國忠君,“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的堅貞志士,報國無門卻也悲哀,但更多的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這才是他真正的生活態度,這才是他真正的做人原則:自信又樂觀的面對每一天,大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豪情!正印證了他的又一首詩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儘管是“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歸更累人。”身居“東坡雪堂”,但仍是“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乘聊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讓人覺得蘇軾有著和陶淵明類似的“草根情結”,他們同樣熱愛著純樸的生活,純真的自然。但我們認為,蘇軾有著一雙更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否則哪會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絕美佳句。也就更不會有讓我們垂涎欲滴的“絕世美食”—東坡肉。原來幸福真是一種感覺,它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儘管與亡妻已是“十年生死西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但是蘇軾更是擁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壯志豪情,他還有“敏而好義”“忠敬若一”的朝雲。儘管是“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掠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但蘇軾還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弟弟蘇轍。

凡此種種,讓蘇軾得到了心靈的聖潔。陶和洋說只從“赤壁”三篇作品中,便可以看到蘇軾“藉助高超智慧做出的精神上的自我拯救和自我提升”“不難看出他由迷惘、失落到曠達、寧靜的心靈流變軌跡。”于丹說聖人就是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裡最有行為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而蘇軾正是一位能力卓越、人格非凡的大家。

朋友,我只想說得是,我們的人生軌跡比起一代大家要直得多,在人生的波峰波谷我們都要學會“破蛹而出”,以一份平和、謙抑、從容不迫的心態去作“不惑的知者”、“不懼的勇者”!

今天,今天終於可以:

興高采烈地破蛹

華麗新生的衝動

去尋找你的燦爛天地美夢……

優秀議論文範文篇3

民國時代,許多愛國志士藉助戲曲的舞台,批評中華民族缺乏民族精神。我認為,對於一個民族,讚美固然能增加民族自信,可批評,更像是一座燈塔,照亮我們的發展之路。

批評,是人們對生活中錯誤行為的否定。而戲曲在讚揚祖先功德,宣揚先輩英雄事跡之外,也用它獨特的方式,批評,諷刺人們丟失了精神,遺失了準則,使人們在娛樂之餘,不由得將自己與先人對比反省,自省明白自己的人生意義,確立自己的價值規範。戲曲,無疑成了最自然,最易接受的批評教化方式。確實,戲曲起源於祭祖與集會時的原始歌舞,通過讚美本民族的光榮事跡,來增強民族凝聚力。但若是一味追求讚美而不敢承認錯誤,固步自封,那么一個民族將會失去前行的方向,慢慢的迷失自我。

批評,不僅因為附著於戲曲,而有著廣泛的影響。批評本身,也是一個民族發展與繁榮不可或缺的關鍵。批評像一座燈塔,在民族危難,國家存亡關頭,它用刺眼的光芒,照射出我們的病態與缺陷,為那些在黑暗中勇敢摸索的志士仁人照亮一條奮鬥前行之路。在民族繁榮昌盛的今天,批評用它耀眼的光芒時時敲打著我們,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常常自省,認清腳下的道路,認清前進的方向。不僅如此,當批評成為社會中每個人總結自身,評判他人的一種思考方式時,這種態度便是社會進步的源泉。

在我看來,只有將批評融入讚美中去,才能讓燈塔永久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