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於心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最起碼的條件是“懷感恩之心”。《現代漢語詞典》對感恩的解釋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每一個國家,都給予了感恩高度評價。不論東方還是西方,感恩,都深深滲透進各民族的血液里。

在中國,自古有“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詩句,“知恩不報非君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時刻提醒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在美國,同樣有表達感謝的日子——感恩節。這一天,人們都將與家人團聚,向他人表達感謝之情。可以說,這是美國最美好、最溫暖的日子,它提醒人們常回家看看,勿忘恩情。

論感恩,我們應該感謝父母、回報父母。“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母愛被譽為“天下最偉大的感情”,這種感情,這份付出,是我們無能回報的。於是,古代便有“守孝”這一習俗,用三年的時間去祭奠父母一生浩瀚如海的恩情。同時,也給予了父母足夠的權利,設立了“忤逆之罪”。現在,人們仿佛將其忽略,出現了很多“啃老族”,甚至出現了“看娘費”這樣極端惡劣的現象。為此,國家頒發了一系列的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但感恩之心能就此培養嗎?

從我們出生起,就在享受他人為我們的付出。我們每天享受著環衛工帶來的清潔;咀嚼著農民們用汗水灌溉的食品;閱讀著凝聚作者心血的本本好書……但我們感謝過他們嗎?我們又做了些什麼?

俗話說“大恩不言謝。”不是因為不方便,而是恩情太重,言語太微不足道。如果一個人不知感恩,那么他的生活便失去了動力:麻木地享受別人的付出而不知回報。而如果一個人懂得感恩,總想著回報他人,那么他的生活便有了意義,他在回報中產生了動力,從而奮發向上。

回看我國發生的大地震中,死去了很多同胞,但活著的人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感恩社會。還記得“敬禮娃娃”郎錚嗎?為了感謝救他的解放軍叔叔,他用稚嫩的右手完成了“生命的敬禮”——任何言語在這一刻都顯得蒼白無力!還記得地震中那支唐山救援隊嗎?為感謝1976年唐山地震中四川同胞的救命之恩,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完成一個個生命的傳遞——用生命來做報答!

感恩,不只是從物質上滿足和感激他人,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動,讓人不再麻木接受一切,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化為奮發向上的動力,令我們的人生充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