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著生命的絕響

弓起,弦動。

一雙乾裂、蒼老的手扶起琴,略試音,樂響。

一位乞者獨坐在江南石牆下,冰冷的青石板滲出絲絲寒意。襤褸的衣衫,微蓬的頭髮,被磨得發亮的瓷碗,一把胡琴,一隻單影,是古巷內無人不唏噓的景象。

一隻手輕滑過弦,縷縷樂音便在江南古城裡飄蕩起來。音,輕而緩,卻有摸不透的深邃;幽幽曲聲,是在哀訴顛沛流離生活的悽苦,伯牙難遇子期的煎熬啊!非木石之人無不扼腕淚下。我分明看到那雙演繹心曲的手哭了——指尖微顫,揉著悲情;指肚勾弦,訴著哀怨。誰,能體會乞者欲哭無淚的痛楚?那真是身如蓬草、飄零無著、無處話淒涼哪!

道院中長大,自幼精通琵琶胡琴。年輕的心不聞世事,在魯莽與痴狂中步步落敗,終成乞丐,與胡琴為伴。一把琴,便是他的全部希望。

忽然,樂止。我聽見低沉有力的心跳,屏息等待。

啊!讓所有聽者為之一振——靈動的音符跳躍著,跑遍了古城的每一個角落。 那雙乾枯的手瞬間充滿了活力,輕輕巧巧地移動著。那是什麼?我仿佛看到山林中永不停息的泉水,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洲;我仿佛看見皎潔的圓月高掛枝頭,滿身螢光,燦爛天穹。

乞者沉浸在創作中,唯有在音樂里他才能感到快樂,在自己所譜的曲子裡,他不乏激情與活力,高昂的調子熱情呼號:

慘澹人生又怎樣?命運不幸又如何?中國人自古激勵自己“多難興邦”,如今更要挺起胸膛!

1945年的一個晚上,阿炳的《二泉映月》終成。此曲中的絕唱必將擁有永恆的生命力,他的獨奏,必將感動千萬人,讓千萬人奮起!而事實正是如此。《二泉映月》的成功,是因為人們聽到的不僅是一個乞者悲己傷己的哀怨,更有那感人肺腑的愛國高歌。在人們疲於奔命之時,一位衣食堪憂的乞者潛心創作,只願讓更多中國人覺醒。

連日本人都說,《二泉映月》是要跪著聽的音樂。它是中國人寶貴的財富,它象徵著一種精神,一個時代。願我們失意困頓之時不會忘記有這樣一位乞者,有這樣一首澎湃著生命的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