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因何起

閱讀下面這首詩,根據要求作文

琴詩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蘊含的哲理,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請根據你的思考或聯想寫一篇文章,字數700字以上。

[注意] 1 、立意自定,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2 、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3 、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4 、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如果要說那曼妙的音樂源於琴的話,藏在匣中的琴為什麼闃然無聞?設若指間流出“鳳凰叫”,為什麼十指展露無聲音?平凡而又奇特的問題,於恆常中暗寓禪機,於愚拙中深藏睿智。

“琴”與“彈琴的指頭”是天地間,形形色色的事物中一對平凡的事物,二者缺了誰都不成為其可能。世上沒有了琴,那彈琴的手指就得“改行”,成為普通的,只有握、拿功能的一般的手指,;同樣,世上沒有了藝術的手指,琴就一定要改弦更張,所以,著名鋼琴家理察克萊德曼(richard clayderman)的每根手指買了500萬美圓的保險。它們自身的價值是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二者同生共死。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周瑜的關係是“琴”和“手指”的關係,在前四十回中,他們的個性塑造都是以對方的性格塑造來實現的。雖然,“既生瑜何生亮”,很多讀者都解讀為表現周瑜心胸狹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就有另一番天地:如果上天真的不“生”諸葛亮,那也就沒有了“心胸狹窄”的周瑜。伯牙和鍾子期的關係也是“琴”和“手指”的關係,二者互為依存。伯牙因鍾子期知其“音”而有了鼓琴的價值,所以,鍾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伯牙是“琴”,鍾子期是“手指”。“仲尼厄而作春秋”,如果,歷史上沒有了《春秋》和《論語》,那么,也就沒有了孔子;如果沒有了孔子,也就沒有了那浩浩湯湯的儒家思想。《春秋》和《論語》是“琴”,堅持不懈,“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孔子就是“手指”。

佛說,世間萬物都取決於緣,萬事萬物都因緣而生、滅,都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從而,就有了千差萬別的而又聯絡成錦的大千世界。然而,互為依存,相成相輔,不只是萬物存在的終極目的,而是前因,萬能的佛啊,您可知道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了霞的絢麗,太陽穿越茫茫宇宙的萬丈光芒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如果沒有了秋天的憧憬,那隨風飄灑的春雨又有什麼降臨的價值?如果沒有大海的召喚,黃河之水有什麼必要那么奔騰咆哮,一瀉千里?如果不普度眾生,萬能的慈悲的佛啊,有什麼理由,萬年不朽?

美,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愛,是萬物存在的最終結果。

“琴”和“彈琴的手指”都依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它們的目的卻是共同演奏出人生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