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讓也是一種美

今天,偶然讀到“六尺巷”的故事,很有感觸。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他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看完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下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勸告家人,不要為小事而斤斤計較,再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爭來搶去呢?張家人看罷來信,深深領會到張英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看張家禮讓三尺,也隨即退後三尺。兩家不僅化解了糾紛,還為過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如今,這六尺巷已成為了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從故事中我們看出,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謙讓,張英勸家人謙讓出三尺地,鄰家就明白了張家的用意,也將院牆讓出三尺。可見,寬容禮讓是我們的生活中的一種美德。凡事要大度一點,做到謙讓為懷,寬厚待人。豁達、謙讓就是解決矛盾的金鑰匙。古人的高尚品德應當傳承,這也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說到“謙讓”一詞,我便不由得想起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說過的一句話:“謙讓也是一種美。”是啊,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素來就以謙讓為美,以謙讓為君子風度,以謙讓為品德標準。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謙讓。當你走到小路時,謙讓一下人來人往,也是自己與他人先便的良好表現;當你坐公車時,謙讓一下老弱病小,也是自己與他人方便的特好善意;當你開車相碰時,謙讓一下彼此損失,也是自己與他人得益的最好舉動……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做到謙讓,我們的社會將是多么和諧溫馨。

朋友,請記住,謙讓也是一種美。凡事都要學會去忍一步,退一步,不必去斤斤計較。這樣,你的生活必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