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的議論作文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長智,下面為大家的分享關於書的議論作文,供大家學習參考

關於書的議論作文

《書到用時方恨少》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詩。而相比它被人津津樂道的字面含義,我更願意去探求墨跡之下的深遠。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閱讀精神的詮釋。我向來認為閱讀是一種特殊的交流途徑——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沒有遣詞造句的拘謹,只剩下單純的、靈魂的交流。認同一個作者,你會沉浸於他的作品,陶醉於字裡行間溢出的人格魅力;排斥一個作者,你會對他的文章避之不及,以免深陷精神上的違和感。不需要知曉什麼,不需要交談什麼,這是精神上的直接溝通。書到用時方恨少,又也許是一種尋知己而不得的失落?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探索精神的演繹。紙頁間的財富永遠無法衡量,它的耀眼、神秘與未知性促使一代代人投入到發掘其寶藏的洪流之中。揭卷而起,便是一方全然不同的天地——又有誰能置此等奇遇於不顧?筆墨間的探索與荷槍實彈的冒險相去甚遠,前者雖沒有後者的性命之憂,有時卻難上千百倍。而在字裡行間摸索所帶來的觸動,終究會讓你感受到一路艱辛的價值。它從不曾讓我失望。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感性精神的表述。一個能把書本真正“讀進去”的人永遠不會感到生命枯燥,因為他知道這片蒼穹下最美好的景致已然執在指掌之間。而一個冷情淡漠之人,又怎么可能感受到那最純粹的行文之美?視線掠過墨字,被某一個不經意的語句直擊心臟——這是世上最神奇的情感傳達。然而它的存在,卻顯得那么理所當然。

讀書千遍其義自現,目中見義則心必有感,心有所感則下筆如有神。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興許就是在這樣珍貴過程中的感悟吧。

《書》

“書”,一個多么神聖的字眼,書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物質方面來說,它是傳播信息和知識的橋樑;從精神方面來說,它是幫助失意的人們重振信心的一劑良藥。書,拉近了時間的距離,縮短了地域的間隔;書,在感悟中獲得境界;書,在欣賞中放鬆心情,愉悅身心,修身養性。

是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生活里缺少了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太陽;智慧里缺少了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

俗話說:“水養人,書養心。”我對書算是情有獨鍾。我喜歡倚在書架旁嗅著金檀木的清香,輕輕拂開一頁頁的書,陶醉於優美的意境。

有了書籍這條思想的航船,我就像海面一樣吸收著知識的海水。在《賣火柴的小女孩》里,我明白了什麼叫美與醜,善與惡;在《少兒百科全書》里,牛頓、愛迪生、瑪麗·居里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都在向我招手,指引我前方的路,也讓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那科學頂峰的燦爛,在其中體驗知識的真諦,科學的美麗,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在《老人與海》中,我看見一個老人同鯊魚的鬥爭,力量雖然薄弱卻又如此強大,在那濁浪排空的海域中,我理解了老人對海的不屈鬥爭……我就這樣樂此不疲地在書海中遨遊著。不亦樂乎!

“冰凍三尺,非一日這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正如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孔子手不釋卷,才有“韋德三絕”的故事,中華才有這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魯迅正是用別人休息的時間加緊學習,才成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因此,讀書也是要靠頑強的毅力的。

記得有一次,我向同學借了本書,叫《騎鵝歷險記》,這本書非常的厚,還沒看到來一半我就想放棄,可當我想到魯迅、別別孔子成功的緣由時,便咬咬牙,重捧那本書,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終於看完了,我才為差一點看不到這本書而感到惋惜。

孤獨時,書是益友;煩悶時,書是敞開的窗戶;陰霾時,書是燦爛的陽光……

書,我的好朋友。

以書交友

每當看到書桌上那封面破舊、發黃的書,便會想起一位從未謀面的舊交。在他的鼓勵和支持下我愉快地度過了艱苦的初三生活。

在臨近中考的那段時間,班上沒有一個同學不爭分奪秒的學習;沒有一個人不是每天埋頭在書海中;沒有一個人桌上不堆滿書。走進教室就像走進了一個書中的世界。但過於盲目地讀書只會讓我們感到疲憊乏味領悟不到書中的真諦和樂趣。再老師的指導下,我選擇了一個既能提高閱讀興趣,又能從書中“收穫碩果”的方法——以書會友。幸運地,在我的“導師”——《魯濱遜漂流記》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新筆友。

《魯濱遜漂流記》一書中主人翁魯濱遜勇於冒險,熱衷於航海。在一次意外中遭遇暴風雨,所乘船隻翻沉,船上的人大多數遇難,而魯濱遜孤身一人被海浪衝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島上,援救無門。在這樣環境惡劣的荒島上,他靠自己的意志生活了28年之久,而且還解救了野人“星期五”並結為朋友。最終遇到途徑此島的商船,得到船長的救助,回到英國。

在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後,我信心倍增,並確信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堅持到底,決不放棄。而筆友在回信中則提出質疑:若這般不幸的事情發生在自已的身上,又有誰真的能堅持得下來呢?

我迫不及待地回信,道:“堅持還是放棄是因人而異的。積極向上的人,對理想與目標的追求,就是他們堅持不懈的理由;甘於平庸的人,碌碌無為的生活著,只會讓自已的生活更加平淡無味,要堅持某件事就更不可能了。同樣的道理,魯濱遜在面對困境時,以樂觀的精神,知難而進,為成為航海家鍥而不捨地生存下去。所以理想、目標與追求是堅持的動力。”不知不覺間新朋友已回信:“你說的沒錯,有追求才有動力。魯濱遜為能航海探索,尋找財富而奮鬥。你即將中考,也要為能考上好的高中而奮鬥。加油!”

又過了一段日子,然而在面對度日如年的初三生活,我有了幾分惘然。雖然我一直都是孜孜矻矻的讀書,但還是沒能提起閱讀興趣。如何閱讀才能有滋有味?期盼已久的好友的回信終於到來:“我認為讀書不應該盲目的死記硬背,全盤接受;而是要像品茶一樣慢慢品味,領會其中的深意。要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去接受書中的內容,要挑著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讀書要精讀,抓住要領,吸收書中的營養;若是以走馬觀花的方法閱讀,很容易會將書中的內容誤解。如:我讀《魯濱遜漂流記》後學會了做事獨立自主,不要總是依賴別人,魯濱遜在孤島上靠自已的勞動種了水果和糧食,造了小木筏,建了羊圈和木屋。因此在學習上,我們也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書是我形影不離的朋友,伴我成長;書是引路的明燈,在我感到迷茫時為我照亮前行的路;書是動人心弦的歌曲,讓人如痴如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關於書的重要性我也無庸贅述了。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向來厭惡閱讀的我,不知何時竟也痴迷上了品味文章。在書的世界中遨遊,《魯濱遜漂流記》一書令我找到了智慧、快樂和友誼。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不知你是否也在回味那段彼此在書中暢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