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教師的任務與職責

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在和自己工作的對象--學生的共同活動中,遵循教學的規律,優質、高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神聖任務。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去認真研究和認識這種規律,教育者不先受教育,那么,即使天天走進課堂上課,埋頭批改作業,辛辛苦苦地工作,也只能是低效的勞動。多年的實踐使我深刻地體會到,要提高學生先要提高教師這一條最重要的真理。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注意處理好教學和進修、教材和教法、教研和科研、質量和負擔等方面的關係。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教師沒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教育理論是不行的。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他又說:“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所以一個教師必須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進修。

我是60年代的初師畢業生。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我曾經教過國小的語文、數學,也曾經教過國中的語文、數學。為了使自己具有進行教學所必需的紮實而寬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我根據教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刻苦地進行自學,還先後參加了幾次函授學習。有時為了爭取得到一次面授的機會,下雨天來回步行五六十里泥濘小路,我覺得也很值得。因為我懂得:如果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教學工作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只有了解教育的客觀規律,熟悉學生的心理特點,講究科學的教育方法,掌握塑造青少年心靈的藝術,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的進修,不僅僅是指文化知識方面的進修,還要包括教育理論方面的進修。80年代初,飛速發展的形勢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抽時間學習了《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以及《給教師的建議》等書,還通讀了各種版本的《國小數學教學法》,用這些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還用這些理論指導自己總結提高。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要渠道。它根據教學大綱規定了教學的主要內容,對教學活動起著規定和制約的作用:既規定了教師應該教什麼,也大體制約著教師應該怎么教;既規定了學生學什麼,也大體制約著學生怎么學。而教學方法是受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水平制約的。所以,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不能脫離對教材的鑽研和對學生的了解,只有認真剖析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前後知識的聯繫,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才能找到好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經常注意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上。例如,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又是學習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基礎,掌握這一知識的關鍵,是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算理?我在第一次教這部分內容時,根據教材中“按照整數除法的法則去除”這一句話,查閱了前面教材中整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從複習整數除法法則入手,著重使學生理解法則中的“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的上面”這句話的含義,講新課時再用“按照整數除法的法則去除”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順利地掌握商的小數點的處理方法。

教學研究可以解決面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收效較快,但由於它只是在自然條件下對某些局部的現象進行短期的研究,得出的經驗有著一定的局限性。而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在於及時地發現和總結教學研究中的經驗型結論,將結論中的大量規律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由教研中的定性描述進入到科研中的定量分析,使得出的結論更具有普遍性,使我們能更好地去認識教育的客觀規律。因此,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教學研究工作應逐步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發展,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教育科研。

從1982年開始,我在縣教研室的領導下,針對當時國小三年級數學成績普遍下降的現象,對一個教學班從三年級到國小畢業,進行了以提高解答套用題能力為突破口,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跟蹤實驗。實驗的結果不僅證明了國小數學成績“馬鞍型”的現象可以克服,還找到了一套改進套用題教學和提高學生解答套用題能力的方法。實驗報告分別在江蘇省教科所內部刊物《教育科研動態》和上海的《國小數學教師》雜誌上發表。

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搞“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以多取勝;一條是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課上的40分時間組織教學,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前一種做法是違背教育規律的,那樣做只能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而後一種做法,才是我們所追求的。一般來說,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完成一定數量的練習;而在課後,讓學生複習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