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  高二(1)班 張莉

寫下這個題目,我頓了好久,因為我遲遲沒有定論,霍爾頓,是個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思忖良久,沒有答案。也許,用好與壞是難以定論霍爾頓或每一個人吧。

這是我第二次讀此書,記得上次讀是在國小,當然是讀不明白的,也沒有興趣讀這樣的書,當時還一度認為這書不好。霍爾頓是個十足的壞孩子,被學校開除,酗酒,至外過夜,逛夜總會等等不良行為。讓我困惑如此髒亂不堪的書為何會擺上書架,難道是要教壞小孩子嗎?於是,我也成為了反霍爾頓那龐大軍團中的一員,同些深惡痛絕此書的家長嚴厲批評這本書,也使我成了青少年中一個鮮有的異類吧。

這當然是年齡與人生閱歷的問題。帶著不解與困惑,初三的暑假,至蟬鳴聒噪,熱浪灼灼的下午,重拾此書,緩緩讀來,內心有所觸動。他的確不是簡簡單單只用“好”或“壞”就能評判的。

雖然他被許多人包括曾經的我看做是洪水猛獸,滿口粗話髒話,也一度被禁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站起來了,也被許多學校列為課外必備讀物,越來越受到重視。我想,這種強烈反差的背後,一定有什麼價值存在。

不錯,霍爾頓是一個反英雄形象,這個出生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第四次被開除,他不過貿然回家,隻身上美國最繁華的紐約遊蕩,抽菸、濫交、酗酒,他眼中是資本主義社會種種黑暗與醜惡,他幾乎看不慣周圍發生的一切,他想逃離這片污濁,到窮鄉僻壤中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這又是不可能的,結果他不得不生活在痛苦的矛盾中:他痛恨電影卻又不得不在電影院消磨時間,他討厭虛榮的女友麗薩,卻又迷戀她的美色;他想往乾淨純潔的愛情,但稀里糊塗地叫來了妓女。他矛盾、彷徨、無助,用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最後痛苦地與黑暗現實妥協。他也許叛逆,但不是真正的叛逆。這讓我想起魯迅救救孩子的呼聲。書的背景是五十年代初美國政府奉行杜魯門主義,遏制共產主義,核戰爭的恐懼籠罩著每個人的心靈,許多人粉飾太平,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另有人看不慣虛偽,想要反抗,卻又缺乏光輝的理想,找不到光明的道路。因此,救救孩子的喊聲充斥著耳膜。霍爾頓是不幸的悲劇的人物,他那夢一般的理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業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雖然幼稚可笑,但難道不是苦澀的微笑嗎?當然,也是為我們生活的環境而微笑吧。

真正走進了霍爾頓複雜而脆弱的內心,他的悲劇,讓我心痛。相比而言,我們是幸福多了。至少,我們生活的社會是是美好的。沒有那般污穢嘈雜荼毒人心的黑暗。我們是幸運的,因而,我們更應該感恩與感懷我們現今的生活,做一個真正健康的青少年,這不僅僅是家長的期望,也是祖國對我們的期盼。所以,讀完此書,盲目崇拜或模仿霍爾頓可以說是愚蠢了。用最簡單的理由來說,霍爾頓正追求的生活我們正在生活。正是因為殘忍的現實摔碎了他的理想,他才會墮落至此。

兩次的閱讀,不同的理解。讓我覺得好像是霍爾頓在我心中長大了。這本書細膩描寫了青少年的心理,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睞當然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我,我覺得更多的家長也應該讀一讀此書,深刻體悟一下孩子們的簡單的想法。成年人往往用簡單、粗暴、主觀的方式對待青少年,從而造成了所謂的代溝。我想,家長和孩子們都讀一讀,也許會有很多共同話題,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吧。也許,大家看完後,孩子和父母會相視一笑:“霍爾頓啊,這個糟透了的好孩子。”

(指導教師:邱祖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