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山》觀後感

今晚在幫同學在驢友吧里收集麗江的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本叫《轉山》的書籍,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籍 ,也是一部電影,應該說是先出電影才出書。帖子裡很多人評論說,不錯,值得看。我想想既然沒睡意就看吧。一個24歲的台灣小伙子張書豪為完成哥哥計畫多年的騎行拉薩的夢想,不顧一切上路上,他並沒有騎行經驗。在寒冬十月從雲南麗江騎行到拉薩,一輛腳踏車,一個人。大多數人會覺得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滿世界的跑,有些人還覺得是不務正業。你問他們為什麼這么瘋狂?也許他們會回答,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也許也不會去做了。是的,對於旅行愛好者來說,是這樣的。片子裡有一句話:“騎出去就要騎回來啊”我不知道有沒有戳中你心中的某段信念?有多少人嚮往西藏拉薩?書豪在麗江遇到同路的曉川,他是雲南人,對於騎行 他比書豪更有經驗,一路上給了他很多幫助與鼓勵。他們一起住臧家,吃著他們做的食物,和孩子們一起玩鬧,他並不覺得這一路上孤獨。但一次夜翻山路,曉川意外墜崖,身受重傷。書豪的信念已在崩潰的邊緣,他開始懷疑自己此次征程的意義。但他回想起這段路上曉川大哥對他不斷地鼓勵,相信他自己一定能走完這段路。飛來寺的歌聲經文又讓他堅持自己走下去……

這一路上他經歷了穿越無人區、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八宿打狗、由於食物中毒而整整兩天上吐下泄,面臨聲明危險,被臧民背進了醫院躺了兩天,當他醒來匆匆怕掉針頭,匆匆起身要去拉薩。。。他拒絕路人載他一程,當他到達海拔5000米的米拉雪山埡口,他拿出朝聖母女贈予的五彩風馬旗,灑向天空。他雙手合十,念誦著六字真言,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在海拔最高點的布達拉宮門前,他與大家一起載歌載舞。並把陪伴自己一路的腳踏車送給了需要的人。

艱險的旅程過後,他從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塊糌粑。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

但是說白了,我更喜歡曉川那種樂觀,簡單,開朗的性格,有冒險經驗的精神,從他的言行看得出他絕對不是一個拿生命開玩笑的人。這點至少比主角要好很多。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到達梅里十三峰時,曉川的舉動讓我發自內心的感動。見到內心的神峰,脫了衣服也要看個全貌,所有的意志只為了能見上神聖的卡瓦格博一面。這才是一個真正有想法,敢於去實現自己夢想的人,怎么他就不是主角

?我覺得在他身上發生的故事總比這個台灣小伙子身上的要感人肺腑得多。那72道拐風景很美,整個畫面的風景都很美,也許是我不喜歡台灣小伙子的性格吧,整個片子感覺讓人木訥呆板,但是他一路上的艱辛與信念還是蠻感人的。還是值得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