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

魯迅,這個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他的那本《朝花夕拾》也是婦孺皆知。當我捧起那本書是,便被字裡行間透露出的童真打動了。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

比如說,范愛農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藐視。又比如“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寫人物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可以生動表現一個人的特點,有帶一點幽默感,這樣更激發了讀者興趣。

《在阿長與〈山海經〉》,《范愛農》中,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范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了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向了反抗。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讓我領略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同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