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與希望—觀《最美孝心少年》有感

那一首《眾里尋你》,將我們帶入了“孝”的世界。“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一種傳統,一種美德。

他們與我們差不多大,也在中、國小,但是他們卻肩負著一個家的責任,一個家的希望。我們現在在享受著高品質的生活,卻仍不知足,渴望得到更多,而他們只是希望讓親人能繼續活下去,讓家可以延續下去。這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換成我們經歷這一切,我們能堅持下來嗎?我們會不叫苦嗎?

正值十六歲的青春年華,正是應當好好休息,好好長身體的時候,而她卻用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扛起了高位截癱的父親與雙目失明的奶奶。她為了讓父親睡得更舒服,晚上每兩個小時就要起來幫父親翻身。這樣長期以來的作息時間,使這個習慣牢牢的鑲進了她那小小的生物鐘。當她推著父親,拉著奶奶四處求醫時,那小小的人兒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緩緩推動著這個家庭向前走去。

他是個男孩,才十三歲。正是最愛運動,吃飯最多的時候。但他為了照顧患尿毒症的母親,幾年來,再也沒吃過自己最愛的西瓜。當母親第一次被推進急救室時,他怕了,他真的好怕,怕從此失去母親,怕這個家從此垮塌。為了撐起這個家,他還學會了做飯等家務。而我們在家中,那個不是王子、公主級別的?哪個不是被家人捧在手心裡細心呵護的?我們能擔當起這種責任嗎?

那首《媽媽的紅燈籠》,喚醒了我們兒時的記憶。那時,小小的我們,趴在媽媽的背上,看著那深邃無比的夜空。那對姐弟的母親去世了,而父親也常年在外地打工。照顧奶奶和維持生活的重任全落在他們兩人那柔弱的肩上。他們幹了一天的活,到頭來卻只換得了41元,但這讓他們已經很滿足了。而我們,每月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卻要揮霍掉上百甚至上千元。如此多的錢,我們每月末還要鬧經濟危機,我們是不是太奢侈了呢?

他們每個人站在領獎台上時,都是那么的自信與樂觀,而在那背後,他們承受著不為人知的痛苦與磨難,辛酸與淚水,但他們仍然坦然地面對著,執著地堅守著。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與年齡不相稱的承受與擔當,坦然與從容,更看到了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傳承與希望。有他們身上的精神與美德,我們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復興,富強與興旺怎能不早日實現,我們追求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讓我們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共同來憧憬與繪製我們祖國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