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

篇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譯文: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遲緩。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即行動。

中華是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郯子的年輕人。他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困難取鹿乳奉親。身為兒女,我們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壯舉,但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回報父母。再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捫心自問,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做到了嗎?

生活中,有許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什麼事情都讓爸爸媽媽來做,而爸爸媽媽叫他們做一點事情,他們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鬧,就是拖拖拉拉。從小到大,當我們生病時,父母給我們端茶送水;當颳風下雨時,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而現在父母叫我們幫忙時,我們又是怎樣做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多年,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他們做點事嗎?我們就不感到羞愧嗎?

如果你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點對父母的基本禮儀也做不到,那么又談何報答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呢?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做爸爸媽媽貼心的小棉襖,做孝順好少年。

篇二:

最近,爸爸讓我讀了《弟子規》,使我受到了許多啟發,也從中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

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親仁,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在孝這方面的行為,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就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有時爸媽叫我有事,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喔……等等!”然後又去做自己的事。

這是不應該的! 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 柔吾聲。”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聲”,只是板著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 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的時候,我知道時間是十分有限的,是無價之寶。對照自己,在這些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好,因為我的時間有時在聊 “QQ”的鍵盤上慢慢地流走了;

有時在看電視的遙控器上偷偷地溜走了……。 《弟子規》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使我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它將鞭策我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