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讀後感800字_讀梁衡散文有感800字

梁衡散文不論是山水散文,還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見智慧的哲思與感悟,充滿大氣磅礴的深刻思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梁衡散文讀後感800字,希望能幫到大家!

梁衡散文讀後感800字1

梁衡的文章一開始我並不喜歡,那篇《晉祠》雖然寫得真的不錯,但是我不喜歡那種冗長的文章,所以,對於這個作者也沒太大的印象。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麗》,依舊是沒什麼太大感覺。直到他寫的三篇散文作節選為課外讀物發下來,《覓渡,覓渡,渡何處?》、《把欄桿拍遍》、《亂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課之後,當時就被他筆下的三個人物所深深折服。這三個人物都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同時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風範,感覺他們在梁衡的筆下都鮮活了起來,一點一點向我們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開始找梁衡的文集,卻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餘秋雨的文集。我也買過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歡他的文風。總覺得他寫的文章不夠大氣,有點優柔寡斷的感覺。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種很明顯的被吸引被點撥,霎時有一片清明的感覺。

終於,我還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欄桿拍遍》看完。辛棄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輕時血氣方剛,奔走沙場,卻在南歸之時被奪去手中的鋼刀,只能以羊毫軟筆寫下一首首悲憤、無奈、自嘲的詞。最讓我動容的還是那首《永遇樂》。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這首詞是我第一次看到,卻被其中所隱藏的無奈嘲諷所深深震動。他該有怎樣的失意才會覺得自己的姓氏是“艱辛”“酸辛”“悲辛”“辛辣”,覺得自己就是不能夠擁有美好的事物!

還有一篇《大無大有周恩來》,是誕辰百年之時所寫。那些冗長的歷史在梁衡的筆下一點不顯繁複,反而,每一件都令周無私的形象更加生動鮮明,深深被這個自己無緣親眼見到的所感動。

諸如此類的寫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覺作者筆下的人是個鮮活、生動、立體的偉人,並不是一個個已經歸為歷史、素不相識的不相干的人。每一個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愛。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寫景、記事、抒情、說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讀。

看完這本書,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梁衡散文讀後感800字2

我不是一個熱衷於政治的人。我可以很肯定地給自己這樣的定位。因為在我的認識里,政治是一個複雜的喧囂的很難給心靈以純潔和平靜的世界。它的天空有太多的變幻莫測,驚天動地的歷史風雲,那份深邃的陰霾下隱匿了太多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蟄居了太多的骯髒齷齪和萎靡奢華。習慣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唯美恬然,適應了“花謝花飛花滿天,紅銷腸斷有誰憐”的淒傷哀慟。因而當讀到有關政治的文章時,總無法激發內心深處的熱愛,但梁衡的政治散文卻給人無法躲閃的震撼和美感。

不論是山水散文,還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見智慧的哲思和感悟,充滿大氣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蘊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別有的那份厚實與沉實,避免了簡單的抒情與表白,顯出大散文的氣韻。一些文摘對梁衡散文的評價可謂鞭辟入裡。的確梁衡散文就是這樣。在跌宕起伏中給人以極具震懾的感動。

他的散文,是深邃夜弩里璀璨的群星,光芒雖不及圓月,卻能驅散黑暗。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是怎樣的壯志豪情?“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又是何等的愁苦無奈?曾經的種種不解,在隨著梁衡把欄桿拍遍後,終得釋然。他雖有岳飛般“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的豪情,但“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徜徉在這樣的文字間我讀懂了稼軒壯志難酬的無奈和大起大落的愁苦。“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盪下,才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此句讓我們在理論的角度坦然感受詩人經歷。梁衡筆下,一個何等透徹的辛棄疾人生。

梁衡的散文,是搖拽在---盪和風裡的草,輕柔似水卻有抵禦勁風的剛韌。

李清照,這個外表如花,內秀如竹,才華橫溢的女詞人,在歷史風雨的濯洗下已定格成後人心目中絕美的風景。我讀過許多關於李清照的文章,有的讚美她“和羞走,倚門回首,卻青梅嗅”的嬌羞清純,有的寫她徹骨愛戀“人比黃花瘦”的相思痴情,也有的欽羨她“生當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錚錚鐵骨,但沒有一篇能與梁衡的《亂世中的美神》一樣如此深刻地解讀李清照的一生。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流暢的文字,細膩的筆觸,飽含讚揚的情感介紹了易安早期的美好淒傷的生活。在對李清照後期人生經歷的描述中,又簡練精闢地概括出三大磨難: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超越時空的孤獨。極具層次感地向讀者呈現出一幅易安人生圖。梁蘅既忠於歷史,又適度想像將自己的生活哲思穿插在對易安的描寫中。敘事、抒情、描寫、議論交相輝映,歷史現實相互融合,感動人,震撼人的同時又啟發人對生命價值的思考,這次第,又怎一好字了得!

常言道:“綴文者須情動後而辭發。”梁衡的政治散文里溢滿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感人肺腑的深情。《大無大有的周恩來》使我們感受到一代偉人溫暖高尚的人格和滿腔的熱忱,他的形象在我們心目中愈加高大,追隨著梁衡的腳步,踏進凝結了“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的武侯祠,腳挪動的瞬間,我們可以聽到孔明的低語,有白帝城接受託孤的真誠,有三氣周瑜的尖銳,有草原借箭的智慧,

更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悵然。洞穿這《一千七百的沉思》我們領略到羽扇綸巾神閒氣定的孔明身上那份經久不衰的中國文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梁衡的政治散文是周正的,嚴謹的,虔誠的,它有著一種脫去了浮華虛偽和醜惡的乾淨的美,即使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筆下也能給人完美的驚顫。

走進梁衡的政治散文吧,走進一個詩意的政治世界,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你的生命定會如灼灼春花,絢爛明麗!

梁衡散文讀後感800字3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這樣一些人被歷史記住,甚至使山河易姓。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濤起伏,一時思緒萬千。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後人景仰,但歷史上的他曾被貶到八千里外的海邊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這小官時,僅八個月,他就除鱷,興修水利,贖放奴婢,興辦教育,幹了四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設身處地的想想,韓愈是被貶啊,他幹嘛“多管閒事”呢?他是個貶臣,老老實實等機會便是,他幹嘛主動參政啊?可他不這么認為,他認為有能力做些什麼,他認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麼。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心繫百姓!他不辭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為奉獻於民,求成於心。

幾百年後,歷史又等來了一位蹣跚的老者,他是皇家欽定的,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舉出來的近代史開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則徐。

“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多么慷慨激昂的話語,多么洶湧澎湃的豪情壯志。但他太天真了,這不是他說了算,得聽皇帝的。上職一年半後,他就被貶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見害就除,見民有難就救,不管煙害夷害還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後別人論功行賞,他依然要發配伊犁。每每讀到這裡,我心中總是憤懣不平,為林則徐喊冤。有時我還覺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則徐又不是那種離開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無能,奸人當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濁你也濁”嗎但林則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熱的,他不會因朝廷不重用而不關心國事,他依然為國效力,像一隻老黃牛,忠心耿耿,任勞任怨。整整一年,他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萬畝耕地,極大地豐盈了府庫,鞏固了邊防。林則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麼讓他忍受了身體與心靈的折磨,一次次為國建功而不上褒獎名單?是那顆拳拳愛國之心,他愛國愛民,心繫天下蒼生,以天下為己任。

難道這些不值得我們敬佩嗎?想想現實生活中那些憑合法職位,貪贓營私的官員,無論大奸巨貪都被釘在恥辱柱上,而林則徐與“八月為民興四利,一片江山盡姓韓”的韓愈,之所以被歷史記住,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顆愛國之心。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步連在一起時,就會被社會所承認,被人們托舉出來。

梁衡散文讀後感4

青春易逝,容顏易老,每每念及自己的中學時光,惆悵不免占據心房,《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讀後感。此情只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行走在人生路上,總與這些略帶稚氣的張張面孔擦肩而過,校服和書包是你的名片。但今天,久違的你,可還保存著那張笑臉?多年以後,我能否接受你的改變?

80後、90後,問題似乎越來越多,看似提供了更多答案的社會,也給了我們更多的迷惘。但我想:你可以特立獨行,但你應常懷進取之心;你可以玩世不恭,但你心底應存有一份堅持;你可以桀驁不馴,但你應立足社會體現價值;你可以以凡夫俗子自居,但你心底應留有一方純淨。海比陸大,天比海高,心比天闊,你擁有怎樣的一顆心呢?

珍惜吧年輕人!時間是冰冷卻又公平的,你無情,它就無義,可你有心,它就會給予。去做一隻發更多光和熱的蠟燭,留給自己最少的淚滴;在除夕的鞭炮聲中回望自己一年的收穫,留給自己最少的悔意。把握生命中最寶貴的青春時光,拂去身上的灰塵,除去腦海的雜質,尋覓那個最純粹的自己!讀書吧同學們!讀那些不僅傳遞信息和傳播知識,還能創造藝術和塑造美感的作品,讀那些與時代鏇律共舞,能抵達你靈魂最深處的作品!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讀之幸甚,感之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