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後感3000字3篇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紅與黑》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說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紅與黑讀後感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紅與黑讀後感3000字1

紅與黑,兩種色調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並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說的名字。自小說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筆,也不斷地引領著讀者反覆玩味,樂此不疲,引發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說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於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覆咬嚼之後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有過專門研究並寫出過《義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說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勳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勳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說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說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勳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藉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著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著整個世界,他們望著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里教堂的鐘聲在遠處迴蕩。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說:‘去當神父吧!’”

歷史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去當教士。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有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他聰明地覺察到,在他生活的時代必須改變策略才能實現飛黃騰達的偉大計畫。他不再提起拿破崙的名字,而開始發奮攻讀神學,希冀用《聖經》和《教皇論》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崇拜和對帝國的緬懷、嚮往埋在心底,但時時於不經意間在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上顯露無遺。於連一出場就是在偷偷地閱讀拿破崙的《聖赫倫那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雷納爾家任家庭教師時竟隨身藏著拿破崙的頭像。他不僅懷著在復辟王朝的統治下被視為忤逆的敵對的政治嚮往和異端的價值標準,還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在那個壓抑他、扼殺他、擠兌他的社會裡,一直神經緊繃,心理戒備,無時無刻不在準備進行戰鬥。而在這種戰鬥的心理準備中,他總是把拿破崙作為激勵鬥志的榜樣,以拿破崙的回憶錄作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為紅與黑兩種色彩。於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於他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么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么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道路,不想過一種安穩、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會裡孤軍奮戰,卻得不到命運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於連並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恆在他眼中仍是個“對於頭腦發達到足以領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簡單的問題”。在他看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投入為謀求個人幸福而奮鬥的偉大事業,庸碌地活著實與死亡無異。當所有幻想的不可實現性在他面前驟然呈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乞求赦免,因為即便能逃脫司法的懲處而苟延殘喘,命運的判決也早已把他投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最後在法庭上的那段發言是他生命的絕唱。個體的生命如一顆流星,在光榮與死亡的較量中,在紅與黑的交纏中,從絢爛走向毀滅。

紅與黑也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的激烈衝突。於連屬於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階級一代知識青年,受大革命種種新觀念的薰陶,拿破崙豐功偉績的鼓舞,早在心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唯一合理依據。他雄心勃勃,意志堅強,在智力與毅力上遠優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於出身低微,處處受人輕視。對自身地位的不滿,使他對這個社會抱有一種天生的仇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投入上流社會的角斗常“由於受遭人歧視的想法的困擾,主人公就像一匹受驚的馬,隨時隨地準備全力以赴投入戰鬥,擊退那些有權譏笑和懲處的人。這是一個與整個社會抗爭的不幸的人。”同時,追求財富的目標的第一步是離開韋里埃,“他在這兒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想像力都僵化了”,他要“拿起武器”,向上流社會進軍。他代表著資產階級個性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心的一面,其對立面是腐朽落後的復辟勢力。他以平民-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出身。於連的以個人為核心的、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也注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定障礙,終於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後在法庭上,他總結自己的一生為:“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

於連的不幸在於懷著熾熱的觀念走進一個感情日漸冷漠的世紀。作為拿破崙的熱情擁護者,英雄業績、偉大事業和自由的嚮往者,他從充溢的感情出發尋找一種比現實生活所允許的更高、更明智、更輕鬆的生存形態。而這個虛假、世故和冷冰凍的世界卻滿懷敵意地始終站在他的對立面。他曾經有意或無意向現實妥協,變得自私、虛偽、狡詐了,原來的理想主義觀念被所謂“清醒”的理智的光焰漸漸燃荊然而他畢竟不屬於那個統治階級,當被那個階級當作卑賤的敵人徹底地拋棄時,他才猛然從夢境中清醒過來,絕望地與那個階級徹底決裂,在痛苦中回歸自己真正的靈魂王國。但這時他的生命也行將結束,一個桀驁的靈魂在命運的坐標上簡短而崎嶇的軌跡終於不再延續。紅色的鮮活的光點最終為周遭的濃黑所吞沒。

司湯達不同於巴爾扎克,在他眼中藝術的重要任務不是描摹巨觀世界,反映業已存在的現實,而是把個人的自我的微觀世界擴展成大世界。他透過於連的心靈折射紛紜繁複的現實關係,通過個體人物展現時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反過來,也不難發現,存在於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矛盾、衝突與鬥爭也不可避免地內化為主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於連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就是紅與黑的化身。

紅與黑讀後感3000字2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秘密的活動著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拚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讀了紅與黑後,我越發明白了在階級社會中金錢門第的至高無上,於連是一個才華橫儀的知識青年,如給他一個舞台,他會鋒芒比露的,為社會作出貢獻,可是那個社會如同一個染缸漫漫的薰染他,使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同流合污,然而,他的地位,家族使他不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等待他的只有被排擠直至死於階級的血槍中,他真愛的雷德那夫人,然而為了事業,他不得不選擇放棄,當他相戀生活著的我們得以本質般活著,沒有必要為任何目的去討好任何人,當然,若為實言則可言之,我們沒有必要為討好其他人為達到某種目的因此違背自己內心說話,便成了口不對心的人。由此可得,我們應腳踏實地並句句發自肺腑,當一個“真心真意”的人。

——“這就是拿破崙的命運。日後,也會是他的命運嗎?”

於連在連打兩個“勝仗”後,獨自挺立在峭崖上,仰望晴空。他一直崇拜拿破崙,卻不得不將崇拜之情藏於心底,他把拿破崙的的頭像藏在睡床處,每每情緒激動時便在頭像背處寫下感言並著上日期。他特別崇拜拿破倫,因為在拿破倫的時代,一個平民出身的子弟有著在戰爭中迅速升官發財的機會。但是於連卻是生活在貴族、僧侶統治下的復辟時期。在這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中,沒有爵位和財產的人,受著更大的壓抑和鄙視;即使象於連這樣有才能的人,也無處施展他的“抱負”。這種情況就造成了於連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和反抗。

在一個痛恨篡位稱帝的瑞那先生家裡,其是痛恨此人的。他仰瞰著腳下的維璃葉城,心情激越,思緒飛揚,空中盤鏇的雄鷹吸引了於連的目光,他渴望雄鷹搏擊長空的力量,孤高的境界,由此可知於連為什麼如此崇拜拿破崙,整個場景暗喻了於連的征服野心。

,——“小說,是一面鏡子,鑒以照之,一路行去。”

-聖留阿爾

小說,是異於自身的另一種生活,對異於自體的文體寫照,我們的生活或許與書中相同又或許不同,這是可能事件不是必然事件,它是一面鏡子,照出另一樣姿態生活的故事和人物,艷麗又或黯淡,使我們能從中收益良多,從而讓我們自己能在人生之路上取之借鑑,讓這條路能走得更平穩,順當。照己像的鏡子是鑑別的鏡子,因為鏡子的鑑別的作用,人們往往這樣的映照能讓我們看到自我真實的形象 ,從而能起到提醒我們或者警告我們的作用。

——“日常發生的事,其奇奇怪怪的一面,往往掩蓋了激-情造成的真正不幸。”

女主人與於連之間仆主的戀情繼續升溫,他在她身邊,並不是一個身兼情人的僕人。“擔憂一去,墮入愛的瘋狂,連帶這又產生致命的懷疑。”在愛戀,悔恨,歡愉的交疊中,日子過得如閃電一樣快。兩人便渾渾噩噩地,雙方都想承擔惡果或者說是力爭於報應。女主人感慨嘆息這男人非她的丈夫,便不會發生如此多的事了。他們片刻的愉悅,有時也是令人不愉悅的,心裡總有種道不出的滋味。

紅與黑讀後感3000字3

萬物的第一原則,乃是保存自己,乃是生活下去。

您播種的是毒芹,卻指望看見麥穗成熟!

——馬基雅維利

之所以選擇司湯達的《紅與黑》作為我研究的內容,源於最近在閱讀著名企業家萬科地產老總王石先生的傳記《道路與夢想》過程中,讀到了王石先生早年在蘭 州讀大學的經歷,那時的他因為倔強和驕傲的性格始終不能融入學校的環境,一心嚮往著於連式的光榮,憧憬著野性和自由的生活。於是在了解王石先生的過程中, 我對《紅與黑》這部小說發生了強烈的興趣。在同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現今五六十歲的知識分子很少不知道這部小說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他們都曾懷著激昂和強烈 的情感對待其中的主人公,那個叫做於連的年輕小伙子。並且以此為伴度過了孤獨而迷茫的青少年時代。於是我在想,這部小說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和魅力,足以使其 在經歷了近兩百年的時間依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曾經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則堅信五十年後這部小說才會有讀者, 他說:“我將在1880年為人所理解。”故而雖然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於連,但是我們只有在解“其中味”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方能完整揭示整部小說的真實 含義。

在《紅與黑·卷上》的卷首,司湯達引用了假託丹東的一句話:“真實,殘酷的真實。”在《紅與黑·卷下》的卷首,他引用了聖勃夫的一句話:“她不漂亮, 她不搽胭脂。”同時,作者還有一句題詞,至於全書總目錄下,用英文書寫的To the happy few,意為“獻給少數幸福的人”。我們將這三句題詞串聯起來,不難發現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兩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這部小說中的真實?究竟誰是少 數幸福的人?實際上我認為,這兩個問題就是敲開《紅與黑》這扇大門的兩把金鑰匙,因此它們也是我在這篇文章中所要剖析的重點。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真實”這個問題,即《紅與黑》中的真實究竟是什麼?

提到真實,在我看來,真實是一種本質,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經得起推敲、能夠長久存在的東西。《六祖壇經》說:“凡有相皆屬虛妄”,能夠看到的表面現象 固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畢竟是虛妄之物。司湯達反覆聲明他五十年後才能得到理解,這就意味著,他所指的真實,絕不僅僅是於連的愛情,於連的死亡,神學院的 黑暗,以及種種政治鬥爭這些故事情節和內容,而是指一種不能為所有人一眼看穿的真理和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真實。不過,在剖析核心之前,我們還是要大致了解 一下《紅與黑》中的故事內容。

文章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快到19歲時到德·萊納先生家當家庭教師;21歲左右進入德·拉莫爾府做秘書;23歲前後左右入獄,兩個月後死。從出場到被處決,僅僅四年左右

的時間。小說第44章描寫於連在入獄後的內心獨白中有這樣兩句:“盛夏,一隻蜉蝣早晨九點鐘生,傍晚五點鐘死,它如何能理解夜這個字呢?”“讓它再活五個鐘頭,它就能看見和理解什麼是夜了。”這樣一個甚至尚未到達正午時光的年輕人到底是怎樣的呢?

文章的副標題是“1830年記事”,事實上,作者通過這部小說,向我們完整展現了整個19世紀法國社會的概貌:在法國小城維里埃,耶穌教會橫行霸道,資產階級自由派虎視

眈眈,封建貴族生活在危機四伏之中,巴黎的上層社會已煩悶無聊為特徵,外省的生活封閉狹隘,心靈被銅臭氣毒化,從上到下,從貴族到平民,最高的行為準 則只有一個:帶來收益。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出生於上層社會的人屬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社會地位底下的人想要躋身上流社會,無疑比 登天還難。可惜我們的主人公偏偏是一個不安於現狀、進取心極強的人,他聰明、敏感、幹練、驕傲而又倔強。雖然出身卑微,但在個人英雄主義的理想驅使下,野 心勃勃,渴望成功、發跡,寧願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喜歡讀自己的“可蘭經”:盧梭的《懺悔錄》、拿破崙的《聖赫勒那島回憶錄》及大軍公報。在一次又 一次的自我挑戰和征服中,他似乎一步步在邁向飛黃騰達的道路,然而仿佛在攀登上最高峰時,兩記響亮的槍聲讓於連從雲端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所有激盪人心的勇 氣和野心都灰飛煙滅,他回到了真實的生活里。那么,下面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就縮小到於連身上,也即,撥開雲山霧罩的重重迷障,在於連的命運中,哪些是虛假 的?究竟什麼又是真實呢?

我以為,我從中提煉出了三條線索,並且這三條線索是互相承繼的。

第一條線索,19歲剛剛進入德·萊納先生家做家庭教師的於連憧憬著拿破崙摧枯拉朽式的大革命,希望所處的社會能夠重新經受一番大革命的洗禮。在初出茅 廬時,他甚至曾經幻想做維里埃的市長,建立偉大的事業,成為拿破崙那樣的世界的主人。然而在步入巴黎後,他才發現現實的殘酷。他曾經說:“象我這樣一個可 憐的鄉下人,我,被判定永遠地穿著這套愁苦的黑衣服!假如我早生二十年,我也會象他們一樣穿著軍服。在那時候,象我這樣的人,不是被殺,便是在三十歲上做 了將軍。”不能步拿破崙的後塵,他只好選擇黑袍來做時代的“軍服”,以大主教的“十萬法郎的年俸,藍綬的勳章和統治權”為奮鬥目標了。

寫到這裡,我不由的想到司湯達的一位朋友問他,小說的題目是什麼意思,他解釋說:“紅”意味著,於連若出生的早,他會是個士兵,因為紅色指紅色的軍 裝,代表軍隊;然而他生不逢時,只好披上黑色的道袍,這就是“黑”。在司湯達的解釋中,“紅”與“黑”不是對立的,而是並立平行的。這二者的不同在於所處 的時代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區別,然而他們都毫無疑問地通向一個唯一的目標:成功。而貫穿於這兩條道路之中的,則是那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的不可動搖的 決心和野心勃勃的烈火雄心。在我看來,整部《紅與黑》中所有的沉浮升降榮辱興衰似乎都可以忽略,唯一能夠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強烈 的進取心。於是,關於於連究竟是個人主義野心家,還是一個反抗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英雄,值得同情還是應該批判,多少年來人們爭論不休。我並不想糾纏於這樣 意識形態的問題,我所關注的,乃是人的命運,人們心裡的東西。於是我方才深刻理解了開頭所講的王石先生為什麼如此渴望於連式的光榮,因為我在於連身上似乎 隱隱約約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想,這是每一個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做大事業的躊躇滿志的年輕人都會有的感受。我們是幸運的。而對於於連,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他全部的抱負和野心只能是鏡花水月一般,能夠渴望,卻難以真正觸及。

第二條線索,我們來分析於連為了實現它巨大的野心而採取的手段。這樣一個孱弱而靦腆的平明青年不僅要處處顯示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也即他最初打動眾人 的驚人的記憶力還要採取種種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虛偽、作假和違心之舉。為了渴求崇高的榮譽、幸福和自由,他決心用卑鄙的手段達到目的。他是一個新生的自 由資產階級式的人物,卻扮演了虔誠信徒的角色;他在精神和信仰上都傾向於雅各賓派,卻參加了保皇派的陰謀;他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卻處處要裝得像個他所鄙視 的貴族。他的所作所為處處與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真實想法背道而馳。正是這種矛盾使得他的野心不僅沒有實現,反而葬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想要做一個真正的野心家,首先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樹立清晰和明確的目標,其次要對周圍的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充分透徹的認識,也就是說 能一眼將利益格局、人事關係以及華麗背後的盤根錯節和重重機關看透。此外,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和現有的狀況制定詳細合理的戰略戰術,在執行戰略的過程中,必 須以徹底的自我管理和鋼鐵般的意志力控制自己完成目標。在所有一切工作進行的過程中,要時時做到冷靜、理智、專注、務實、執著方能成功。對比於連,我們發 現他口口聲聲“成功”“發跡”“飛黃騰達”種種,卻從未說清楚他究竟要的是什麼。他動輒想當今一個主教比當年一位將軍多掙多少錢,然而他關心和誰吃飯勝過 多少薪水,他拒絕了和愛麗莎有利的婚事,不走富凱那樣穩妥的發財之路。因而它更在乎的不是錢,而是榮譽、平等和自由,因此他想三十歲當上將軍,第一次提升 就欣喜若狂,有了騎士封號就喜出望外。他並不是一個務實的人。因為他“不屬於任何客廳,不屬於任何小集團”,正如德·拉莫爾侯爵所言:“他沒有一個不失去 一分鐘、一個機會的律師所具有的那種機靈和狡猾的才能。”他所真正在乎的獲得的東西,並不是實際的金錢、職務、地位,而多是貴婦的青睞、能力的實現、自尊 心的滿足,甚至哪怕遠離男人的目光,這也能使他感到放鬆和自由。這樣的品質就決定了他其實並非一個真正的個人主義野心家,他缺乏除了野心之外的東西為他鋪 路,幫助他走向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於連只能是一個失敗的、糊塗的、頭腦不清楚的、不夠求實務本的、自不量力的堂吉訶德式的人物。

最後一條線索,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於連最終的命運。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有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 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是於連在入獄後思想和處境的真實寫照。之前我們看到於連的愛情、於連的野心、於連的奮鬥,當他從勝利走向勝利一路高奏凱歌的 時候,作者筆鋒一轉,於連一下從雲霧中跌入現實。真實永遠不是浮於表面的,就像深海里的魚,唯有在高壓、寒冷、孤獨的環境下才能生存。也就是說,真實是能 夠讓我們觸摸到生命中最疼痛和最戰慄的。就像一個不漂亮,也不搽胭脂的樸素的女人,卻懂得生命樸素的智慧,能夠與相愛的男子過著相知相伴的白頭偕老的生 活。股神巴菲特在華爾街金融危機時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只有海潮退去,才能知道究竟誰在裸泳。也許,當危機真正來臨時,我們才能變得真正充滿睿智。我 想,小說最後幾章中於連入獄後心靈的轉變,表明了他已經從迷霧中走出,一步步觸摸到了生命的真實,真實的生活。這裡我的文章實際上就已經引向了第二大部分 的內容:究竟誰是少數幸福的人?

要分析誰是少數幸福的人,怎樣做才能成為少數幸福的人,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指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一種和諧的狀態。人活在世界 上,我個人覺得歸根結底是為了追求幸福。然而真正懂得什麼是幸福的人卻少之又少,於是人們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為名為利,最終依然不快樂、不幸福。讓我們 看看於連在這個問題上是怎么做的吧。於連首先是把社會和他人的標準作為自己獲得幸福的標準。他的所有虛偽、算計、警惕和所謂的“作戰計畫”和防範措施無一 不是為了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然而這一切實際上與他的本性,與他內心的呼喚構成了強烈的衝突和矛盾。因此他總是處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緊張狀態,雖然他在 一步步往前走的過程中確實曾為階段性的成功和欣喜若狂,快樂到了極點,但是他這種野心實現後的狂喜並非他真是的快樂和幸福。外在的過於強烈的衝擊吞噬了真 實的自我,他已經失去了真實的自我。然而於連畢竟不是一個像機器一樣不需要自我的冷酷而殘忍野心家,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性情中人。於是他所有向上爬的伎倆 和手段總是漏洞百出,終不能為人所接納,被視為異類,因為他的與眾不同而陷入到無止境的痛苦之中。在他入獄之後,大徹大悟,並且在最後的法庭辯論上採取了 一種“自殺”式的行為。因此有人講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向幸福之路。從這個角度講,也許,入獄後的於連就是司湯達心 目中的“少數幸福的人”。

作者將此書獻給少數幸福的人,我覺得這其中蘊含了他本人的對人生的一種體悟。司湯達在寫作這部小說時已經四十七歲,飽經滄桑的人生使他賦予了其作品對 生命與幸福的深刻含義。說到底,所有的社會科學、人類的文學藝術創作關注的都是人性,都是人的命運。司湯達在二十二歲時曾經說過:“幾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 源於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有錯誤的認識。深入地了解人,健康地判斷事物,我們就朝幸福邁進了一大步。”於連之前的不幸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深入了解自己。 司湯達對人生的三大信條是“自我、幸福、精力彌滿”,他追求的並非於連眼裡的成功,故而我們會微微感覺到他在描寫上升時期的於連時流露出一種嘲諷的口吻。 在我眼裡,司湯達是一個明智的人,他認為有才智的人應該獲得它所必需的東西,才能不依賴任何人;然而當這種保證已經獲得,他還把時間用增加財富上,那他就 是一個可憐蟲。他筆下的於連就是這樣一個他口中的可憐蟲。像那個傳說中的西緒弗斯一樣,於連用他全部的力量試圖將一個注定要滾落下來的巨石推上山頂,最後 這塊巨石並未登上山頂,可是於連成功了。他在生命的最後就像久在海上顛簸的水手回到陸地上一樣,在寧靜安詳中離開了世界。

在我眼裡,幸福和成功是一體的,能夠獲得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幸福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要有基本的物質基礎,就是世俗的金錢、名譽、地位,我想沒有 人會拒絕這方面的成功,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窮困潦倒,成為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歌德說:“勳章和頭銜能使人在傾軋中免遭挨打”。的確,這樣的幸福不僅是必 須的,而且對於希望超脫的人來說,這無疑能夠幫助他們擺脫為利益勾心鬥角的小圈子。幸福的另一方面就是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滿足。比物質和外在的東西更重要 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同時應該相信,在人類精神的伊甸園裡,必有一個生命樹,樹上必有一顆屬於 你的果子,去尋找這顆屬於你的果子,這是你畢生的使命。當我們尋找到這顆果子,帶著它到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再去尋找那個最適合我們的位子,我們就會得到真正 的幸福。也就是說,當自我和外在達到一種高深和玄妙的平衡後,我們就會建立起真實而強大的精神坐標。當我們擁有了如羅曼羅蘭所言“一顆清明寧靜非常關切的 靈魂”,這種信念將會支撐我們度過未來吉凶難卜的歲月。即使遭遇世界上最慘痛和恥辱的失敗,我們都能生活在攻不破的精神城堡里。我想,這就是幸福吧。

至此,我已經全部解答了我在文章開頭提出的那兩個問題。現在我試圖把“真實”與“幸福”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回歸到《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本身。真實是 不變的本質,而幸福是我們追尋的目標;真實是超越紛繁複雜的故事情節背後的冷靜的智慧,幸福是整部小說探討人性的核心。關於這兩點,我不敢斷言自己已經解 “其中味”,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考對其進行解讀。我的解讀並未涉及過多的具體故事情節以及於連的兩段愛情,我真正想要做的,是希望能夠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高 屋建瓴地俯瞰整部小說。我堅信,唯有真正透過瑣碎的現象觸摸到冷靜和理智的本質,我們才能得到智慧和力量。我想,司湯達寫作這部小說的意義也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