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煙綠染春柳》讀後感: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一抹煙綠染春柳》篇幅精悍、字字珠璣,猶如閃亮的珍寶那樣,在咫尺篇幅中,呈現出漢語的美。下面請欣賞《一抹煙綠染春柳》優秀讀後感。

整本書作者無論站在哪個點,那個長焦的鏡頭對準的是何等美麗的景致,攝取的景象是多么攝人心魄的畫面,但它的底色仍然來自故鄉。

我個人讀書是喜歡正反讀,先讀幾篇開頭,再讀幾篇結尾,究其原因,大概是當初讀外國文學名著落下的病根,外國文學讀了半天,還在寫環境,性急的我這時常翻到結尾。原來結局是這樣啊?再回看原因。現在拿到一本書按照積習先前後讀,再讀中間。

高海平老師的書也是這樣,當然邱華棟作的序《胸中的圖騰》已經寫到了一定高度,後面的跋是作者的同鄉前輩李琳之先生寫的,寫到了一定深度。我呢,作為一個外鄉的過客,路過高老師的《一抹煙綠染春柳》我姑且妄言,閒言碎語幾句,客官們姑且聽之。

血濃於水 ,故鄉情結

作者在《一抹》中建構了自己的精神故鄉,一開始作者就用蒲劇拉開整本書的大幕。

有些東西,不一定真的喜歡,但一當烙上家鄉的印跡,便沒來由的喜歡,早上朋友圈看到一篇寫家鄉的文章,作者寫的村鎮,我過去在家鄉時也是耳聞而已,真的在家鄉那么多年也從未到過,無從喜歡,今天一看寫故事,放下轉載的原則,立馬轉發朋友圈。高海平老師的家鄉戲,未必真喜歡,但因為家鄉情結,總是能看到蒲劇的閃光點:晉南梆子在中國戲劇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戲子演員也是作者青少年時代所崇拜的對象,愛屋及烏,暗戀那如花似玉的女戲子,變成了童年看戲的主要目的。坦誠相見一個少年對美的追求。作者上了大學才真正看懂蒲劇並喜歡上蒲劇,戲劇大概是鄉村藝術的亮點,大概是鄉村兒童對美的萌芽。

行在故鄉,吟在內心,行在過往的歲月,吟在別離故鄉的時光里,是熟悉還是陌生,我曾經是村莊的主人,如今只是過客,見故鄉人思故鄉事,遊子多如此,此刻更多的是百感交集。難得一次故鄉行,真的到了以後又能做什麼呢?遊子大多明知不能做什麼,但還是創造更多的機會踏上故土,聊以慰藉日夜思鄉的不安的靈魂。

作者在故鄉的四季里,有一個細節:不是忙著出圈——把牲畜欄里的糞土起出來,就是忙著把糞土挑到地里去。別說城裡的孩子,今天鄉下的孩子也不一定能讀懂,因為今天鄉村里大多是養殖戶專門養殖,農村很少自己單獨養豬、牛、羊、雞等家畜家禽了,讀著這些溫暖的文字,仿佛能聞到臭臭的糞味。雖臭但特別親切,春花爛漫的故鄉開始熱鬧起來。

作者多次談到命運,故鄉的麻雀和小燕子的描寫既生動又溫情。貓叫聯想到人的發情,對孩子們朦朧的性教育,大概也是作者在青少年時代從先輩那裡接受的性啟蒙吧!

故鄉的夏日裡蟬蛻賣錢:吃蟬大概是鄉村孩子們豐富多彩生活的一斑。秋收既是作者親歷的勞動的場面,大概也是生活艱辛的所在,大概也是發奮苦讀離開家鄉的動力。牲口的可憐狀寫出當時生活的艱辛,但回憶里總是溫情的。最後在星夜的曼妙中收束全文。

故鄉的秋,打酸棗,偷摘核桃;晉南多柿子,作者著力寫柿子的各種吃法。秋收時的豆子,那是妙筆。豆娃娃就爭先恐後地落到地里,這時候再收拾就來不及了,我感覺北京四中房山校區讓學生種田實踐還是會給學生補上這一課。掛玉米大概是最霸氣側漏的秋收農家圖。婆姨漢子們互相罵因為飯菜的問題,這兒細節的東西在作者的筆下變得俏皮可愛,可見作者的心靈多么細心縝密。當然作者也審視了莊稼漢的靈魂,偷玉米事件至今屢見不鮮,大家都不捨得提前吃自己家的玉米,但幾乎每家都有玉米吃。

故鄉的冬,寫雪之大。大雪後雪地的牧羊圖,寫活了牧羊老爹,嘴裡銜著根旱菸袋,手裡還是那把小鏟子,眯縫著眼看著自己的這群羊滿意地點頭微笑。寫到孩子們在麥垛里玩地道戰被隊長揭發,聯想到刨土時無意中刨出一窩蜂來,蜂們的感受。成長的不僅是身體,更是思想靈魂的升華。冬日裡說書大概是鄉村共同的教化,為平脊、荒涼、寂寞的鄉村帶來生機、熱鬧、趣味。

農人們的婚禮大多選在農閒、收穫的冬季,吃席大概是鄉里的大事,一生的一年的一日的勤苦勞作,大家吃席上全都得到了釋放。吃席時對總管的描寫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語言天賦,畫面感極強,把讀者帶入了熱鬧的婚宴上。

老家的年饃,充滿了鄉 俗俚 趣。年饃的分類,年饃的製作。比一個曾在鄉村生活的女孩都清楚。可見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年饃是鄉村女人的臉面,是鄉間維繫親情的紐帶,更是鄉間亘古至今的習俗。年饃如今是叫得響的文化,但這蒸年饃,男人怎么會這么熟悉呢?是在思鄉,還是感念日夜操勞的母親。或許兼而有之。尤其是蒸年饃,年饃出籠時的細節。當時人的心理描寫細緻入微。

老家的熱炕是生命開始的地方,大概也是農人忙碌一年一生的追求,雖走出了鄉村,但熱坑的溫度已深深地烙在心底。有一天熱炕大概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

餅子是美食,是晉南文化的符號。後來城居以後順手買餅子吃,不是懷鄉嗎?

文中時的支農事件深刻,我們也偶有,只是不同於作者,我們當時能被老師點名去幫忙收割那是幸運的。高個子抗議與高個子優勢常被抓差。

傾情於工作,走訪名山大川

三次歷險峨眉行,寫出了自己穩健的作風早已有之,去壺口,小檀與大河,小檀讓作者忘卻了害怕,大河讓你想到母親,動容心神往之,黃河壺口路遙坡陡,但終究是看到母親河的尊容,親密地與母親細語,幾千年的等待,小兒子終於回來了。

川北散行記,雪域高原,內蒙訪古,隨著足跡,筆觸伸向更遠的遠方,美景總是能找到美的契入點,這是作者的獨到之處。山中偉丈夫仰望帕米爾體現了作者個性化的訪名山大川的獨特觀感。此時,不僅有家鄉的底蘊,學習、工作中、城市生活中漸次給作者的寫作輸入新鮮血液。

深情回望母親,激情探訪周邊環境

母親的禮數就是親人吃飽飯,結尾短且而感人。男人溫情地寫愛母之情,猶如朱自清深情向背影。寫作已到恣意表達恣情抒懷。以本為一陶一本回憶了自己剛入行時的謹慎細緻 ,和陳建功老師的兩面之緣,不卑不亢、無邊的想像卻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營造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境由心生,我想非作者親身經歷,不能創造此意境。蕭紅、卡西莫多的愛情,白嘉軒的腰桿,多彩的青春多彩的夢,點墨齋里有茶香、寧靜也是一種聲音、格局、情懷、詩意是孤獨的浪漫等篇章是作者與親人、文朋、前輩之間交往的心路歷程。

廢園裡生命在滋意地生長,廢園裡難得一日的清閒,廢園裡的愜意很快就被打破,不管那么多,聽從命運,活好今天。

仰望高山,攀登生命的頂峰,山民是有山的基因,山的血脈,山的氣質,大山給予人的稟賦,是勇攀不止,因為只有登上峰頂,才能曉天下。

對柳樹的痴情溢滿全文,又何嘗不是作者盼春,尋找春天的痴情呢?小草、臘梅對生活的熱愛,體現在喜歡關注一草一木,此刻一抹煙綠染春柳是作者尋找春天的總動員,在作者筆下春天呼之欲出。

獨特的視角,獨特的體驗,獨特的品評,一切緣於作者那根細膩而敏感的神經,緣於童年生命的底色,對土地,對土地上的物,物物交換引發現代人群居的城市的孤獨、拚命掙扎。

每一種生命在世間存在是必然的,偶然被人定作花王,那么命運便截然不同,又是人為,其實每種生物都是履行完生老病死、無論尊卑貴賤。

整本書都是作者精心泡製的精神盛宴,既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解讀,又何嘗不是對生生不息的文化的傳承。無論是對求知若渴的學生,還是對行走江湖的我們都是一次對生命的回望和精神的洗禮。

劉聯紅